石榕
《中华本草》:石榕
拼音注音
Shí Rónɡ
别名
大叶榕藤、石壁风、牛奶树、白背风、石难风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芒毛苣苔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eschynanthus acuminatus Wal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阴干。
原形态
芒毛苣苔 附生小灌木。茎长约90cm,分枝多,枝条对生,老枝方柱形,灰棕色或灰白色。叶对生;叶柄长2-6mm;叶片薄纸质:长圆形、椭圆形或狭倒披针形,长4.5-9cm,宽1.7-3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脉纤细,不太明显。聚伞花序生于茎顶部叶腋,有1-3朵花;总苞片和小苞片小而圆钝;花梗长约10mm;花萼长5mm,5深裂,裂片宽卵形;花冠紫色,长约1.6cm,上唇3裂,裂片狭卵形;能育雄蕊4,伸出,花盘环状;雌蕊线形,长1.6-2cm。蒴果线形,长6.5-9.8cm。种子狭长圆形,长约0.6cm。蒴果线形,长6.5-9.8cm。种子狭长圆形,长约0.6mm,两端具毛。花期10-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300m的山谷林中树上或溪边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宁心;养肝;止咳;止痛。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咳嗽;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全草15-30g;或浸酒。外用:叶适量,捣青。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榕
别名
大叶榕藤、石壁风、牛奶树
来源
苦苣苔科芒毛苣苔属植物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acuminatus Wall.[A. chinensis Gardn. et Champ.],以全株或根、茎、叶入药。夏秋采集,晒干。
性味
辛、淡,凉。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利水消肿,祛瘀散结。用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肾炎水肿,胃癌,食道癌,肝癌,乳腺癌,肺癌;外用治跌打损伤,烧烫伤,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
0.3~1两,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鸡骨草
- 石莽草
- 石芫茜
- 桄榔子
- 橄榄根
- 石羊菜
- 石灰
- 鸡排骨草
- 石珠
- 鮸鱼
- 老鼠竻
- 泡花子
- 黄果茄
- 绢毛石花
- 马蹄叶
- 拦路虎
- 雀瓮
- 一品红
- 雀头血
- 野木瓜
- 走茎丹参
- 岭南花椒根
- 小叶买麻藤
- 慕荷
- 水蛭
- 香樟叶
- 库页悬钩子根
- 血苋
- 香茶菜
- 香胶木叶
- 雪山林
- 假蒟根
- 黄花远志
- 红沙
- 秃叶红豆树
- 罗汉松
- 南蛇藤
- 雷五加叶
- 柠檬皮
- 螃蟹七
- 莪术
- 小三棵针
- 粽粑叶
- 鳢鱼
- 柯蒲木
- 松木皮
- 万寿菊花
- 地涩涩
- 红花青藤
- 高山扁枝石松
- 苣荬菜花
- 肥荚红豆
- 丝瓜花
- 蜘蛛果
- 阳桃
- 芦花
- 行夜
- 观音莲
- 粘毛鼠尾草果
- 黄荆
- 三七
- 北沙参
- 猬脂
- 朝鲜崖柏
- 南木香
- 石楠
- 接骨树
- 老鹤草
- 粗叶木叶
- 接骨木
- 冰
- 龙角草
- 护心草
- 紫茎牙痛草
- 剑叶紫金牛
- 景天
- 草木灰
- 白草莓
- 尖连蕊茶根
- 西藏水黄连
- 豆蔻花
- 地筋
- 小年药
- 芥子
- 雷公藤
- 土蜂子
- 黄锁梅
- 大臭黄荆
- 露兜竻蔃
- 草柏枝
- 鹿肉
- 黑皮根
- 剪红纱花
- 丝瓜络
- 郁金香根
- 杨梅核仁
- 榕树果
- 泡桐果
- 无名木皮
- 山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