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朱砂莲
《中华本草》:白朱砂莲
拼音注音
Bái Zhū Shā Lián
别名
朱砂莲、一点血、躲蛇生、毒蛇药、避蛇生。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背蛇生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tolochia tuberosa C.F.Liang et S.M.Hwang采收和储藏:春初新芽发出前或秋后茎叶枯萎后,采挖块根,除去残茎及细根,洗净,蒸透心,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
背蛇生 多年生具块状宿根的草质缠绕藤本,全株无毛。叶互生;叶柄长7-14cm;叶片三角状心脏形,生于茎下部的老叶长约12cm,宽约11cm,先端钝,基部心形,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两面都不见有露出的油点,基出脉5-7条,网脉不显着,花单生或2-3朵成总状花序着生于叶腋或小枝基部;花梗长约1.5cm,基部有1片卵形小苞片;花被紫蓝色,全长约3.5cm,下部管状,长约1.5cm,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径约5mm,上部唇形,上唇向一侧压扁,长圆形,长约2cm,宽约4mm,有平行脉5条,先端钝圆而具小尖头,下唇极短;花药卵形,长约1.5mm;蕊柱体先端6裂。蒴果倒卵形,基部下延,连柄长约7cm,有斑点和纵棱6条。花期11月至次年2月,果熟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石灰岩隙地或山谷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呈纺锤形多结节状,长约10cm,直径4-6cm。表面浅褐色,具多数疣状突起和不规则的皱纹,并有残留的须根。质重而硬,不易折断,断面暗红色或淡黄棕色。气特异,味极苦。[br]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3-5列细胞,外侧有的已不规则脱落。皮层外侧有2-4列石细胞连成环状。外韧型维管束破射线分成若干束,射线较宽。中央为较大的薄壁细胞。本品皮层、中柱薄壁细胞中,有的含橙红色分泌物;淀粉粒多见,多为单粒,脐点点状或裂隙状,复粒少见。[br]粉末特征:棕黄色。①石细胞类方形或椭圆形,壁厚,孔纹明显。②含棕色团块细胞完整或肢碎。③网纹导管多见。④木纤维成束,多完整。⑤木栓细胞黄棕色。蒸制加工后的药材粉末中,淀粉多已糊化。
化学成分
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C,朱砂莲素(tuberosinone),朱砂莲甙(tuberosinone-N-β-glucoside),3,4-亚甲二氧基-10-羟基马兜铃内酰胺-N-β-D葡萄糖甙(3,4-methylene-dioxy-l0-hydroxy-aristololactam-N-β-D-glucoside),3,4-亚甲二氧基-10-羟基马兜铃内酰胺(3,4-methylenedioxy-10-hydroxy-aris-tololactam)和3,4-亚甲二氧基-12-甲氧基马兜铃内酰胺-N-β-D-葡萄糖甙(3,4-methylenedioxy-12-methoxy-aristololactam-N-β-D-glucoside)。
性味
苦;辛;寒
归经
心;肺;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理气止痛。主湿热痢疾;泄泻;脘腹疼痛;咽喉肿痛;肺结核;毒蛇咬伤;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鲜品量酌加;或研末,每次0.5-1g,每日2次。外用:适量,磨粉,酒或醋调涂。
注意
孕妇禁服,脾胃虚寒者慎服。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葫芦巴
- 秋牡丹根
- 二裂叶委陵菜
- 刺叶苏铁
- 无患树皮
- 黄花獐牙菜
- 朝鲜当归
- 博落回
- 可爱花
- 黄泡果
- 水芦荻根
- 海萝
- 胆木
- 红石耳
- 紫背金盘草
- 大田基黄
- 小野鸡尾
- 水飞蓟
- 倒心叶桃叶珊瑚
- 五叶藤
- 牛肋巴
- 生漆
- 文蛤
- 野鸡草
- 满天星
- 白松塔
- 莲须
- 羊毛绒球蟹
- 大白顶草
- 横经席叶
- 青黛
- 杉木根
- 土牡蛎
- 鹅骨梢
- 茅草箭
- 鹰不泊薳
- 海蟑螂
- 银白杨叶
- 苏铁根
- 小芸木
- 刺萆薢
- 牛耳草
- 黑三棱
- 对叶草
- 天罗水
- 牡荆子
- 台湾厚壳树
- 盘羊睾丸
- 亮叶桦叶
- 僵蚕
- 白檀
- 山油麻
- 蕙实
- 野山楂
- 鬼灯笼
- 红旱莲
- 狨
- 枳椇根
- 花姬蛙
- 零余子
- 还魂草
- 石榕
- 香叶树
- 水老虎
- 雪莲花
- 五指山参
- 苦地丁
- 蚕蜕
- 刺藦苓草
- 乔木刺桐
- 珍珠伞
- 木姜花
- 四叶细辛
- 毛青杠
- 碗蕨
- 枇杷核
- 七角白蔹
- 细叶防风
- 匙叶伽蓝菜
- 磨盘根
- 眼子菜根
- 大风药叶
- 大叶南苏
- 丁蛎
- 羊蹄叶
- 石腊红
- 痄腮树
- 青粱米
- 鳣鱼
- 桃南瓜
- 珍珠莲
- 火绳树
- 蚱蝉
- 岩笋
- 白婆婆纳
- 华西小石积
- 倒挂草
- 狭头橐吾
- 鹿仙草
- 桃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