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仙草
《中华本草》:鹿仙草
拼音注音
Lù Xiān Cǎo
别名
不上莲、通天蜡烛、石上莲、山菠萝
来源
药材基源:为蛇菰科植物疏花蛇菰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lanophora laxiflora Hems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草本,高10-20cm。全株鲜红色至暗红色,有时转紫红色;根茎分枝,近球形,长1-3cm,直径1-2.5cm,表面密被粗糙小斑点和淡黄白色星芒状皮孔。花茎高5-10cm;鳞苞片椭圆状长圆形,先端钝,互生,8-14枚,长2-2.5cm,宽1-1.5cm,基部几全包着花茎。花雌雄异株(序);雄花序圆柱状,长3-18cm,顶端渐尖,雄花近辐射对称,花被裂片通常5,近圆形,长2-3mm,顶端尖或稍钝圆;聚药雄蕊近圆盘状,中部呈脐状突起,花药5,小药室10,无梗或近无梗;雌花序卵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向顶端渐尖,长2-6cm;子房卵圆形,具细长的花柱和短子房柄,聚生于附属体的基部附近;附属体棍棒状或倒圆锥尖状,先端截平或先端中部稍隆起,中部以下骤狭呈针尖状,长约lmm。花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60-1700m的密林下。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药理作用
小鼠接种实体型肝癌H22后,次日开始灌服鹿仙草氯仿提取物500mg/(kg·d),连续7~10日,有显着的抗肝癌作用。小鼠分别灌服该提取物0.5g/kg, 1g/kg和2g/kg,未见中毒表现及死亡。鹿仙草氯仿提取物500mg/kg给犬灌服,对其血压、心率和呼吸均未见明显改变。
性味
苦;性凉
功能主治
益肾养阴;清热止血。主肾虚腰痛;虚劳出血;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鹿仙草
别名
蛇菇
来源
蛇菰科蛇菰属植物筒鞘蛇菰Balanophora involucrata Hook. f. 的全草。秋季采,洗净晒干。
性味
苦、涩,温。
功能主治
壮阳补肾,健脾理气,止血。用于阳痿,神经功能症,慢性肝炎,胃痛,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蓬莱草
- 化血胆
- 七叶一把伞
- 峨三七
- 铁扫帚
- 桦菌芝
- 猕猴桃藤中汁
- 小草
- 麝香壳
- 火头根
- 龙角
- 蕹菜
- 碗花草
- 车桑仔根
- 麦斛
- 铁蚂蟥
- 香堇菜
- 二裂叶委陵菜
- 牌楼七
- 草地早熟禾
- 芜菁花
- 金盏草根
- 山猫儿
- 板蓝根
- 铁罗伞
- 金钱橘饼
- 秤杆草
- 喜树果
- 四季青
- 木槿子
- 三块瓦
- 浆水
- 荨麻
- 蝶兰
- 炙甘草
- 紫背天葵草
- 酸水草
- 腐巴
- 银柴胡
- 食盐
- 大黄连刺
- 香蕉根
- 密叶天胡荽
- 山莲藕
- 楼梯草
- 鼠妇
- 生姜皮
- 狗宝
- 皂角菌
- 狼杷草
- 原羚角
- 山稗子
- 对叉疔药
- 翠羽草
- 钓鱼竿
- 褐云玛瑙螺
- 马蝗果
- 水蛭
- 角蒿
- 饭包草
- 翅果藤
- 芦荟花
- 蜈蚣萍
- 石斛
- 水苦荬
- 苍白秤钩风
- 十两叶
- 桐油
- 苦参
- 石见穿
- 麻鱼肉
- 方儿茶
- 荠菜子
- 荷包牡丹根
- 长前胡
- 风箱树
- 苜蓿根
- 野靛青
- 大麻疙瘩
- 翠蓝草
- 翅卫矛
- 红木耳
- 紫弹树枝
- 石蛇
- 青酒缸
- 紫玉簪
- 羊黄
- 秤砣梨根
- 山芭蕉子
- 多鳞鳞毛蕨
- 鹿蹄肉
- 箬叶
- 树花
- 鲱鱼籽
- 紫花芥子
- 粘毛黄花菍
- 猪苓
- 大草乌
- 广西过路黄
- 大皂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