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藦苓草
《*辞典》:刺藦苓草
拼音注音
Cì Mò Línɡ Cǎo
别名
刺参(《西藏常用中草药》),降扯(《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出处
《新医学杂志》9:31,1973
来源
为川续断科植物刺藦苓草的幼嫩全草。6~7月采收。
同属植物水苏叶藦苓草的幼嫩全草,亦同等入药。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圆柱形,分枝,外面褐色。茎直立,不分枝,有纵条纹。叶根出,叶片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2厘米,边缘具不规则的刺状锯齿。花数朵轮生组成穗状花序;苞片3枚轮生,无柄,边缘具刺状锯齿;花淡紫色,唇形。瘦果,表面具瘤状突起和黑斑。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田野。分布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
含醇式皂甙、甙类。
性味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性温,味甘微苦。"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性平(温),味甘。"
功能主治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健胃,催吐,消肿。用于胃痛等症;外用治疮痈肿痛。"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单用煎服催吐;茎叶碾末撒布,治化脓创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大剂量则催吐。外用:研末撒。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鹿仙草
- 牛肋巴
- 横经席叶
- 枳椇根
- 水老虎
- 二裂叶委陵菜
- 珍珠伞
- 苏铁根
- 红旱莲
- 红果参
- 亮叶桦叶
- 零余子
- 山枇杷根
- 盘羊睾丸
- 僵蚕
- 榼藤
- 胆木
- 珍珠莲
- 碗蕨
- 木姜花
- 野山楂
- 土牡蛎
- 紫金血藤
- 桃南瓜
- 枇杷核
- 牛耳草
- 石榕
- 斑叶兰根
- 海莲叶
- 朝鲜当归
- 可爱花
- 痄腮树
- 大白顶草
- 小一口血
- 乔木刺桐
- 小野鸡尾
- 桃枝
- 巴豆油
- 金耳环
- 车前状垂头菊
- 小青藤
- 黄瘤孢
- 熊脂
- 大蝎子草
- 环维黄杨星D
- 膜蕨囊瓣芹
- 酱瓜
- 地枇杷
- 升登
- 川谷根
- 野荞麦
- 野决明
- 大毛红花
- 阳桃根
- 蝴蝶藤
- 骆驼蹄瓣
- 花酸苔
- 棱枝槲寄生
- 浙江七叶树
- 贴骨散
- 小灰包
- 茄蒂
- 金银花
- 山白蜡条
- 青海鸢尾子
- 梧桐
- 桂竹香
- 山大黄(华北大黄)
- 九龙根
- 蔓荆子
- 决明子
- 海桑
- 火焰兰
- 榆树
- 三叶莲
- 蛇胆草
- 寒莓叶
- 栝楼皮
- 黄草乌
- 鼻烟
- 野苋子
- 鷃
- 倒触伞
- 刺萼悬钩子
- 马骨
- 松木皮
- 香蒲
- 海南三七
- 大红袍
- 白朱砂莲
- 葫芦巴
- 秋牡丹根
- 刺叶苏铁
- 无患树皮
- 黄花獐牙菜
- 博落回
- 黄泡果
- 水芦荻根
- 海萝
- 红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