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藦苓草
《*辞典》:刺藦苓草
拼音注音
Cì Mò Línɡ Cǎo
别名
刺参(《西藏常用中草药》),降扯(《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出处
《新医学杂志》9:31,1973
来源
为川续断科植物刺藦苓草的幼嫩全草。6~7月采收。
同属植物水苏叶藦苓草的幼嫩全草,亦同等入药。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圆柱形,分枝,外面褐色。茎直立,不分枝,有纵条纹。叶根出,叶片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2厘米,边缘具不规则的刺状锯齿。花数朵轮生组成穗状花序;苞片3枚轮生,无柄,边缘具刺状锯齿;花淡紫色,唇形。瘦果,表面具瘤状突起和黑斑。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田野。分布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
含醇式皂甙、甙类。
性味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性温,味甘微苦。"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性平(温),味甘。"
功能主治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健胃,催吐,消肿。用于胃痛等症;外用治疮痈肿痛。"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单用煎服催吐;茎叶碾末撒布,治化脓创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大剂量则催吐。外用:研末撒。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小叶爬岩香
- 甜瓜子
- 眼子菜根
- 圆叶野扁豆
- 索骨丹
- 芡实根
- 水塔花叶
- 木香子
- 交让木
- 毛蕊花
- 雁肪
- 紫苏叶
- 雷公连
- 支柱蓼
- 地牯牛
- 海桐花
- 蟋蟀
- 麦撇花藤
- 山羊肝
- 火炭母草
- 滇南美登木
- 独龙
- 草果药
- 南方六道木
- 螳螂跌打
- 木槿根
- 麻黄
- 马尾伸筋
- 蝮蛇骨
- 煅石膏
- 茜草根
- 白龙穿彩
- 吐烟花
- 叶子花
- 鸡血七
- 打火草
- 白绿叶果实
- 见血清
- 海龙
- 笔罗子
- 覆盆子
- 瓜蒌子
- 番荔枝叶
- 乌桕木根皮
- 鼠牙半支
- 南天竹根
- 散血莲
- 老鼠耳
- 鞘菝葜
- 林荫千里光
- 绵参
- 毛大丁草根
- 赤茯苓
- 海芋
- 附地菜
- 苦绳
- 苜蓿
- 管仲
- 虫白蜡
- 黄海葵
- 春花木
- 节节草
- 小九节铃
- 秧青
- 使君子根
- 飞燕草
- 蝙蝠
- 刺苋菜
- 六道木
- 美丽胡枝子
- 芭蕉叶
- 横经席
- 玄精石
- 地骷髅
- 龙血树
- 红果参
- 驳骨草
- 扭筋草
- 帽兰
- 千斤拔
- 马牙七
- 胆星
- 肾精子
- 红鬼笔
- 血党
- 祁州一枝蒿
- 白矾
- 小飞蓬
- 黄龙藤
- 地下明珠
- 春不见
- 黄花小二仙草
- 天香炉
- 臭梧桐
- 败酱草
- 猫儿屎果
- 木半夏根
- 大草乌
- 鱼鳔
- 竹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