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癸草根
《中华本草》:丁癸草根
拼音注音
Dīnɡ Guǐ Cǎo Gēn
英文名
Root of Twinleaf Zzornia
出处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丁癸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ornia gibbosa Spanoghe [Zornia diphylla (L.)pers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泥土,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丁癸草,多年生小草本,高15-60cm。茎纤细,分枝,披散或直立,无毛。小叶2枚,生于叶轴顶端,叶片披针形,长2-3.5cm,宽0.5-1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厚纸质,两边无毛;托叶狭披针形,基部有长约3mm的距。总状花序腑生,长2-6cm;花无梗;苞片2,盾状着生,革质,卵形,基部延伸成距,有明显脉纹,边缘有白色缘毛;花萼钟状,二唇形,有短柔毛;花冠黄色,极突出,旗瓣圆形,翼瓣倒卵形或长圆形,龙骨瓣内弯,短尖,雄蕊10,一体,花药二型;子房上位,无柄,花柱线形。荚果不开裂,由2-6荚节组成,荚节圆形,有明显的细脉及侧。花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少旱的山野地上。资源分布: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性味
味甘;性凉
归经
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痈疽;疔疮;脚气浮肿;瘰疬;蛇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
复方
1、治脚气浮肿酸痛:鲜丁癸草根一两半,猪脚节一个炖服,连服三、五次。(《泉州本草》)2、治瘰疬:丁癸草根四两,酒八两。同煎服。(《岭南采药录》)3、消蛇疮,理蛇伤:丁癸草根,煅存性掺之。(《本草求原》)4、治毒蛇咬伤:鲜丁癸草根或全草,捣绞汁内服一小杯,渣敷患处,六小时后,再服再敷。(《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煲酒解热毒,散痈疽。治疔疮,亦治蛇伤。2.《本草求原》:治牙痛。3.《岭南采药录》:治瘰疬。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丁癸草根
拼音注音
Dīnɡ Guǐ Cǎo Gēn
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豆科植物丁癸草的根。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痈疽,疗疮,脚气浮肿,瘰疬。
①《生草药性备要》:"煲酒解热毒,散痈疽。治疔疮,亦治蛇伤。"
②《本草求原》:"治牙痛。"
③《岭南采药录》:"治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复方
①治脚气浮肿酸痛:鲜丁癸草根一两半,猪脚节一个炖服,连服三、五次。(《泉州本草》)
②治瘰疬:丁癸草根四两,酒八两。同煎服。(《岭南采药录》)
③消蛇疮,理蛇伤:丁癸草根,煅存性掺之。(《本草求原》)
④治毒蛇咬防:鲜丁癸草根或全草,捣绞汁内服一小杯,渣敷患处,六小时后,再服再敷。(《泉州本草》)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白背叶根
- 滇列当
- 桦叶葡萄根皮
- 甜根子草
- 木本胡枝子叶
- 埃蕾
- 烟锅草
- 女萎
- 宁油麻藤
- 皂角刺
- 鲫鱼子
- 优若藜
- 大驳骨丹
- 海红豆
- 桤木枝梢
- 海红
- 海南砂仁
- 水龙
- 海星
- 槐枝
- 大叶子
- 藏鮡骨
- 水飞蓟
- 丁锅树叶
- 千层塔
- 鹰爪枫
- 蘡薁
- 小儿腹痛草
- 多裂独活
- 肉桂叶
- 芸薹子油
- 旱水仙根
- 水芙蓉
- 北方点地梅
- 草豆蔻
- 单叶血盆草
- 枇杷核
- 黄菀
- 一叶荻
- 角花翠雀
- 红背酸藤
- 豇豆叶
- 沙松果
- 铁精
- 天生草
- 甘蓝
- 葛花
- 紫香薷
- 芝麻菜
- 狗屎花根
- 龙利叶
- 粗叶卷柏
- 南板蓝根
- 云母
- 狸尾草
- 雨蛙
- 乳腐
- 刺瓜
- 油柑虫节
- 砂茴香子
- 肾精子
- 蓝花龙胆
- 苏铁
- 蛇地钱
- 金银忍冬
- 石鮅鱼
- 苏铁果
- 藏青果
- 木达地黄
- 赤胫散
- 豆蔻
- 柔毛水杨梅
- 狗肝
- 七角风
- 雀梅藤根
- 铁线草
- 菠菜子
- 胆矾
- 火炭母草
- 狗肾
- 狗舌草根
- 球核荚蒾
- 自来血
- 煨姜
- 野香橼花
- 大麻药
- 百药煎
- 大沙叶
- 大叶刺篱木叶
- 山大颜
- 过墙风
- 干贝
- 墓头回
- 凉伞盖珍珠
- 麻叶绣球果
- 紫茉莉根
- 娃娃鱼
- 渐尖毛蕨
- 蛞蝓
- 红梗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