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中华本草》:昙花
拼音注音
Tán Huā
别名
琼花、凤花、昙花
出处
出自《陆川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仙人掌科植物昙花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piphyllum oxypetalum (DC.) Haw.采收和储藏:6-10月花开后采收,置通风外晾干。
原形态
灌木状肉质植物,高1-2m。主枝直立,圆柱形,茎不规则分枝,茎节叶状扁平,长15-60cm,宽约6cm,绿色,边缘波状或缺凹,无刺,中肋粗厚,无叶片。花自茎片边缘的小窠发出,大形,两侧对称,长25-30cm,宽约10cm,白色,干时黄色;雄蕊细间仅几小时;花被管比裂片长,花被片白色,干时黄色,雄蕊细长,多数;花柱白色,长于雄蕊,柱头线状,16-18裂。浆果长圆形,红色,具枞棱有汁。种子多数,黑色。花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富含腐质的砂质土壤,喜阴湿和多雾环境,不宜暴晒,不耐寒。资源分布:我国各地广为栽培,热带地区可栽培于庭院,一般只作盆栽,温带地区栽培于温室。
性味
甘;性平
归经
肺;心经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养心安神。主肺热咳嗽;肺痨;咯血;崩漏;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
各家论述
《陆川本草》:清肺,止咳,化痰。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昙花
拼音注音
Tán Huā
别名
琼花、凤花、金钩莲(《新中医药》9(6):50,1958)。
出处
《陆川本草》
来源
为仙人掌科植物昙花的花。
原形态
直立灌木,长达1米以上。主枝圆筒形,分杖扁平,绿色,叶状,边缘呈波状,中肋坚厚,无叶片。花大形,连筒部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晚间开放,开放期短,仅数小时;花被筒长而柔弱,长13~15厘米,宽约1厘米,花开时筒部下垂,至中途又曲而向上;花被白色,干时黄色,下部的呈鳞片状,卵状矩圆形,长约3毫米,中部的萼片状,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约5厘米,上部的花瓣状,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约6厘米,宽约3厘米;雄蕊细长,多数成束;花柱白色,突出于雄蕊,柱头线状16~18裂。果实长圆形,红色,有汁。种子多敷,黑色。花期夏、秋。
生境分布
多栽培于园圃。
性味
《陆川本草》:"平,淡。"
功能主治
《陆川本草》:"清肺,止咳,化痰。治心胃气痛,吐血,最适于肺结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三叶青
- 将军树
- 芦莉草叶
- 腊梅
- 扭鞘香茅
- 了哥王子
- 南赤瓟
- 女菀
- 楠材
- 柠条根
- 柠鸡儿
- 挪挪果
- 南山藤
- 拟囊果芹
- 牛奶菜
- 黄杞
- 狼把草根
- 楠木
- 海蛇
- 母猪藤根
- 南蛇竻苗
- 耧斗菜
- 两面针
- 蛇蜕
- 酸石榴
- 地盘松球
- 山大黄(华北大黄)
- 苤蓝
- 黄羊角
- 莽草
- 水椎木
- 桑柴灰
- 柯蒲木
- 华南紫萁
- 高粱泡叶
- 头花杜鹃
- 凤眼果根
- 大苞叶千斤拔叶
- 杜鹃花果实
- 铜线草
- 牛靥
- 十八症
- 蟾蜍
- 卵叶娃儿藤
- 海人草
- 毛叶黄药
- 朝鲜当归
- 破布木
- 虎斑游蛇
- 木槿
- 南天竹根
- 芒果核
- 木瓜核
- 小芸木
- 刷把草
- 藏羚角
- 华泽兰
- 野苦梨
- 干檀香叶
- 鲨鱼心
- 驴蹄
- 红轮千里光
- 黄精
- 可爱花
- 山矾
- 庵闾子
- 大红袍
- 小贯众
- 石风车子叶
- 海南三七
- 石蔓藤
- 博落回
- 沙枣花
- 藜
- 毛大丁草根
- 海蕴
- 地蜂子
- 扶桑叶
- 大田基黄
- 紫背金盘草
- 礜石
- 白果
- 短叶锦鸡儿
- 斑鸠菊
- 槲皮
- 禾叶墨斛
- 文蛤
- 毛冬瓜根
- 叶上珠
- 四棱杆
- 马比木
- 黄堇
- 制何首乌
- 藿香
- 独蕨萁
- 斑瓣虎耳草
- 地菍根
- 糖茶藨
- 乳源木莲果
- 金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