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
《中华本草》:昙花
拼音注音
Tán Huā
别名
琼花、凤花、昙花
出处
出自《陆川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仙人掌科植物昙花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piphyllum oxypetalum (DC.) Haw.采收和储藏:6-10月花开后采收,置通风外晾干。
原形态
灌木状肉质植物,高1-2m。主枝直立,圆柱形,茎不规则分枝,茎节叶状扁平,长15-60cm,宽约6cm,绿色,边缘波状或缺凹,无刺,中肋粗厚,无叶片。花自茎片边缘的小窠发出,大形,两侧对称,长25-30cm,宽约10cm,白色,干时黄色;雄蕊细间仅几小时;花被管比裂片长,花被片白色,干时黄色,雄蕊细长,多数;花柱白色,长于雄蕊,柱头线状,16-18裂。浆果长圆形,红色,具枞棱有汁。种子多数,黑色。花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富含腐质的砂质土壤,喜阴湿和多雾环境,不宜暴晒,不耐寒。资源分布:我国各地广为栽培,热带地区可栽培于庭院,一般只作盆栽,温带地区栽培于温室。
性味
甘;性平
归经
肺;心经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养心安神。主肺热咳嗽;肺痨;咯血;崩漏;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
各家论述
《陆川本草》:清肺,止咳,化痰。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昙花
拼音注音
Tán Huā
别名
琼花、凤花、金钩莲(《新中医药》9(6):50,1958)。
出处
《陆川本草》
来源
为仙人掌科植物昙花的花。
原形态
直立灌木,长达1米以上。主枝圆筒形,分杖扁平,绿色,叶状,边缘呈波状,中肋坚厚,无叶片。花大形,连筒部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晚间开放,开放期短,仅数小时;花被筒长而柔弱,长13~15厘米,宽约1厘米,花开时筒部下垂,至中途又曲而向上;花被白色,干时黄色,下部的呈鳞片状,卵状矩圆形,长约3毫米,中部的萼片状,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约5厘米,上部的花瓣状,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约6厘米,宽约3厘米;雄蕊细长,多数成束;花柱白色,突出于雄蕊,柱头线状16~18裂。果实长圆形,红色,有汁。种子多敷,黑色。花期夏、秋。
生境分布
多栽培于园圃。
性味
《陆川本草》:"平,淡。"
功能主治
《陆川本草》:"清肺,止咳,化痰。治心胃气痛,吐血,最适于肺结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地皮风
- 鸡尾木
- 乌桕木根皮
- 九连灯
- 青蒜
- 金剪刀草
- 雄黄豆
- 太白菊
- 车前草
- 山核桃皮
- 假荆芥
- 电灯花
- 大田基黄
- 乌当归
- 银叶树
- 叉分蓼
- 栎叶槲蕨
- 大避债蛾
- 金箔
- 骆驼脂
- 轻粉
- 蛇胆
- 黑汉条
- 藤本夜关门
- 阔叶赤车使者
- 粉绿藤
- 芒叶小米草
- 蛟龙木
- 大金发藓
- 红背酸藤
- 麦门冬
- 地盘松球
- 花生壳
- 红皮
- 千年不烂心
- 芋梗
- 越橘叶
- 裂序楼梯草
- 睡菜
- 罗星草
- 青香藤
- 灵猫骨
- 角翅卫矛果
- 白千层
- 藤子甘草
- 九节风
- 人中黄
- 川楝子
- 枪乌贼
- 腊梅
- 鸡树条
- 矩叶大青
- 金丝莲
- 炸腰果
- 景天
- 大麦醋糟
- 山芙蓉
- 草血竭
- 栲栗果壳
- 肺心草
- 鲫鱼脑
- 白芷
- 鬼柳树
- 高良姜
- 过山风
- 胎生铁角蕨
- 断板龟
- 防已
- 杜鹃
- 蚕豆茎
- 苦草
- 鳍蓟
- 车桑子根
- 炮弹果
- 石头菜
- 绿萼梅
- 苦苣苔
- 八目鳗
- 舞草
- 二色内风消
- 柯蒲木
- 金橘
- 大扁竹兰
- 雉脑
- 冬瓜
- 鳑魮鱼
- 番杏
- 大花卫矛果
- 藤槐
- 香果脂
- 草独活
- 刺柏
- 强威生草
- 打碗花
- 窄叶鼠李
- 银锁匙
- 土马鬃
- 翠雀花
- 黄果茄
- 獭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