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刺儿菜
《*辞典》:大刺儿菜
拼音注音
Dà Cì ér Cài
别名
大蓟,绛策尔那布(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大刺儿莱的全草。8~10月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上部分枝,被疏毛或绵毛。叶互生,基部叶具柄,上部叶基部抱茎,叶片羽状分裂有刺。头状花序大,单生或数个聚生枝端,密被绵毛;总苞片外层顶端具长刺;花红色。瘦果,冠毛羽状。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荒地及路旁。
性味
甘苦,凉。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消察散肿。治吐血,鼻出血,尿血,子宫出血,黄疸,疮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大刺儿菜
拼音注音
Dà Cì ér Cài
别名
大蓟、藏大蓟
英文名
all grass of Tibet Thistle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贡的蓟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sium eriophoroideum (Hook.f .)Pe-trak. [Cnicus eriophoroides Hook.f . Cirsium bolocephalum Pe-trak.]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切段晒干。
原形态
贡山蓟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茎直立,粗壮,上部密被蛛丝状绵毛。茎下部和中部叶披针形或苌圆状披针形,无柄,耳状半抱茎,羽状半裂,裂片宽三角形,边缘有大小一等的齿,刺长5-15mm,两面绿色,上面疏生长3-8mm的黄色针刺,下面脉上被柔毛;上部叶条状披针形,具疏刺齿。头状花序单生或1-2个集生于枝端,球形,直径4-5cm,无梗或有短梗,基部具苞片状小叶;总苞密被蛛丝状绒毛;外层和中层总苞片卵状矩圆形,先端狭条形,背部有脊,内层渐长,条形,先端长渐尖;全为管状花,花冠暗紫色,长约3.8cm,筒部较檐部长约2倍。瘦果长圆形4.5-7mm,压扁,淡褐黑色,稍光亮;冠毛羽状,污白色,先端略粗糙。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苦;性凉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主吐血;衄血;尿血;子宫出血;黄疸;疮前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黑面叶
- 沙枣花
- 野山茶
- 西藏花椒种子
- 书带蕨
- 麦奴
- 女萎
- 甘薯
- 兔子毛
- 棘叶
- 中华胡枝子
- 铜苋菜
- 猴头菌
- 滇羌活
- 金发草
- 细叶刺针草
- 驱风通
- 莓叶委陵菜
- 小对叶草
- 藏鮡胆
- 观音苋
- 砂仁壳
- 白沙蒿
- 蜀葵叶薯蓣
- 红筷子
- 波罗蜜
- 咬人狗
- 芫荽
- 破牛膝
- 石蜈蚣
- 关木通
- 黄金凤
- 匙叶龙胆
- 白残花
- 大泡通叶
- 树刁
- 尖叶川黄瑞木
- 直杆蓝桉叶
- 羊角扭
- 文蛤
- 赤火绳
- 星宿菜
- 偏叶白齿藓
- 爬树龙
- 飘拂草
- 鲨鱼皮
- 螃蟹脚
- 铁线透骨草
- 镜面草
- 穗花杉根
- 狗牙花
- 保山附片
- 硼砂
- 铜线草
- 大枣
- 樗白皮
- 灰钉
- 六叶龙胆
- 柠檬叶
- 山刺梨
- 小梾木
- 白垩铁线蕨
- 毛白杨
- 假蒟果穗
- 砖子苗
- 扛板归
- 山白龙
- 大毛红花
- 出山虎
- 南天竹梗
- 油菜子油
- 黔羊蹄甲
- 铁仔
- 台湾三颗针
- 通天草
- 鹅臎
- 绿玉树
- 赤小豆花
- 兰花
- 唐古特报春
- 苦竹笋
- 矮地茶
- 狭叶垂头菊
- 长圆叶艾纳香
- 剑叶铁角蕨
- 鮧鱼尾
- 鹿尾
- 土沙参
- 铁箭岩陀
- 牛角瓜
- 菊花参
- 泡泡草
- 铁拳头
- 土一枝蒿
- 接骨草
- 泡囊草根
- 紫金砂
- 梅叶
- 爵床
- 雷公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