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脂
《中华本草》:黄石脂
拼音注音
Huánɡ Shí Zhī
别名
黄符
出处
黄石脂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1.《吴普本草》云:“或生嵩山(今河南登封县北),色如豚脑、雁(《别录》作‘鹰’,一作‘莺’)雏。采无时。”2.《品汇精要》云:“黄石脂,文理腻,缀唇者为上。质类滑石酥软,色黄。”据古本草所述黄石脂与赤石脂、白石脂性状相同,性味功效亦相类似(见“赤石脂”条),仅颜色不同而已,这是因五石脂的主矿物组分均为硅酸盐类
来源
药材基源:为硅酸盐类水云母族矿物水云母—伊利石(含氢氧化铁)或(和)高岭石族矿物高岭石一多水高岭石为主要组分的细分散多矿物集合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dromica;Halloysite采收和储藏:采挖后,除去杂质。
原形态
1.个体片状,集合体鳞片状、薄片状分散或呈致密到疏松的块体(呈胶体分散状态的水云母,特称伊利石Illite);白色,因吸附有少量氢氧化铁而呈黄色;或带灰、红、绿色调。致密块体呈油脂状光泽,断口贝壳状到似贝壳状;疏松块体呈土状光泽,断口不平,有孔隙。硬度2-3。相对密度2.5-2.8。有滑感,粘舌。质纯者的离子交换能力和吸附性低于含多水高岭石或蒙脱石-囊脱石;粒度粗的不如粒度细的更具吸附力。另含少量石英;微量元素种类与量比取决于原生矿物的成因类型。2.高岭石一多水高岭石参见“赤石脂”条。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主要是酸性火成岩或火山岩蚀变产物,山西、河北、河南及华南许多省区均有产出;在华南瓷土产区多与白石脂、赤石脂共存。风化带淋滤富集的水云母质黄石脂,多出现于赤石脂层之下。2.高岭石-多水高岭石 参见“赤石脂”条。资源分布:产黑龙江、四川、贵州。
形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黄色或深黄色,有的带有深黄色花纹或斑点。油脂光泽或土状光泽。质较硬,轻砸可碎,断面不平坦,显层状。摸之较滑腻,微有吸水性,舐之略粘舌。微有土腥气,味淡。以色黄、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要为含水硅酸铝钾[KAl(Si4O10)(OH)8·4H2O],并含有混入物Fe(OH)3·nH2O,因此显黄色。另外还含有镁、钙、钛、钡、锰等微量元素。
性味
苦;平;无毒
鉴别
(1)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 水云母9.98(2),4.98(1),4.46(1);多水高岭石 2.45(1);石英4.25(2),3.34(10),2.45(1)。由此表明黄石脂系由水云母、多水高岭石、石英等矿物组成。[br](2)差热分析曲线 吸热170℃(小), 315℃(小),575℃(中);放热285℃(微)。
归经
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
健脾涩肠;止血敛疮。主泄痢脓血;痈疽恶疮;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打碎先煎。
注意
有湿热积滞者慎服。[br]1.《雷公炮炙论》:“不得食卵味。”2.《本草经集注》:“恶细辛,畏蜚镰。”3.《新修本草》:“畏黄连、甘草、蜚蠊。”4.《日华子》:“五色石脂:畏黄芩、大黄。”
各家论述
《别录》:“黄石脂生嵩高山,色如莺雏。采无时。”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黄花参
- 黄花蔷薇
- 乳香
- 黄矾
- 黄稔根
- 黄花忍冬
- 黄花母
- 三叶崖爬藤
- 黄芫花
- 肉桂叶
- 挖耳草根
- 黄花地锦苗
- 黄荆子
- 黄茅
- 青鱼枕
- 海蚯蚓
- 黄秋葵叶
- 黄花獐牙菜
- 披针骨牌蕨
- 牛髓
- 槐胶
- 金花菜
- 东廧子
- 郎伞木
- 糖橘红
- 一枝蒿
- 腰子草
- 云南荚蒾根
- 礜石
- 越橘叶
- 莨菪
- 野罂粟壳
- 营实
- 烟管蓟
- 野丹参
- 野大豆藤
- 衣鱼
- 野胡萝卜根
- 地皮风
- 玫瑰茄
- 云南小膜盖蕨
- 云南红豆蔻
- 黄皮叶
- 瑞香根
- 球衣藻
- 大薸
- 肉根还阳参
- 干冬菜
- 无花果
- 老虎耳根
- 红叶树子
- 桔梗
- 水凤仙
- 大尾摇
- 柠条籽
- 五倍子苗
- 香蓼
- 蒲州豉
- 鲨鱼心
- 黄藨根
- 百里香
- 马醉木
- 山肉桂
- 腹水草
- 盐肤子
- 芭茅果
- 老米酒树
- 焮麻
- 野灯草
- 野兔毛
- 葛谷
- 石蛇
- 土附子
- 鸭舌头
- 粽粑叶
- 冷水丹叶
- 新香草
- 桂竹糖芥
- 番石榴皮
- 天冬
- 雁肪
- 金牛七
- 密叶天胡荽
- 独蕨萁
- 蝴蝶树
- 金老梅根
- 骆驼脂
- 裂果卫矛
- 南枳椇
- 白花映山红
- 地瓜子
- 吴茱萸根
- 花叶九节木
- 鹅绒藤
- 黄瓜根
- 瓦草
- 海柏
- 红牛尾七
- 水松球果
- 灯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