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皮
《中华本草》:丝瓜皮
拼音注音
Sī Guā Pí
英文名
Bark of Luffa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国葫芦科植物丝瓜或奥丝瓜的果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uffa cylindrica (L.) Roem. L. Acutangula (L.)Roxb.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食用丝瓜时,收集刨一的果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粗糙,有棱沟,有微柔毛。茎须粗壮,通常2-4枝。叶互生;叶柄粗糙,长10-12cm,近无毛;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均为10-12cm,通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中间较长,长8-12cm,洗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绿色,有疣点,下面浅绿以,有短柔毛,脉掌状,具白色长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0-20朵生于总状花序的顶端,花序梗粗壮,长12-14cm,花梗长2cm;花萼筒钟形,被短柔毛;花冠黄色,幅状,开后直径5-9cm,裂片5,长圆形,长0.8-1.3cm,宽0.4-0.7cm,里面被黄白色长柔毛,外面具3-5条突起的脉,雄蕊5,稀3,花丝6-8mm,花初开放时稍靠合,最后完全分离;雌花单生,花梗长2-10cm;花被与雄花同,退化雄蕊3,子房长圆柱状,有柔毛,柱头3,膨大。果实圆柱状,直或稍弯,长15-30cm,直径5-8cm,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纵条纹,未成熟时肉质,成熟后干燥,里面有网状纤维,由先端盖裂。种子多数,黑色,卵形,扁,平滑,边毋狭翼状。花、果期夏秋季。
性味
味甘;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金疮;痈肿;疔疮;坐板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晒干为末,治金疮疼。2.《分类草药性》:涂疔疮,退火毒,消肿。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丝瓜皮
拼音注音
Sī Guā Pí
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葫芦种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果皮。夏、秋间,食用丝瓜时,收集削下的果皮,晒干。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丝瓜"条。
功能主治
治金疮,疔疮,坐板疮。
①《滇南本草》:"晒干为末,治金疮疼。"
②《分类草药性》:"涂疔疮,退火毒,消肿。"
用法用量
外用:焙干研末调敷。
复方
治坐板疮疥:丝瓜皮焙干为末。烧酒调搽之。(《摄生众妙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丝瓜花
- 三块瓦
- 丝带蕨
- 脓见愁根
- 三叶茶
- 砖子苗
- 吕宋楸毛
- 灰藋
- 假大薯
- 三铃子
- 三叶海棠
- 韭根
- 三品一枝花
- 三月泡
- 三楞筋骨草
- 三白草根
- 伞花马钱
- 三蕊草
- 十大功劳叶
- 白暨豚
- 鳖甲
- 升麻草
- 金钮扣
- 石头菜
- 三叶金锦香
- 三叶槭根
- 绿珊瑚
- 三翅铁角蕨
- 丝瓜蒂
- 升药底
- 三叶铜钱草
- 三叶鬼针草
- 土贝母
- 伸筋草
- 紫萝兰
- 楝叶
- 土黄芩
- 抓地虎
- 夜吹箫
- 对叶百部
- 大白顶草
- 地血香
- 家独行菜
- 大叶楠
- 白鬼笔
- 羊耳蒜
- 野黄瓜
- 番荔枝叶
- 迭裂黄堇
- 虎睛
- 黄荆
- 莨菪
- 李
- 香雪兰
- 粤万年青
- 地皮消
- 斑鸠占
- 野薴麻
- 腰骨藤
- 乌梢蛇
- 川乌
- 岩豆藤根
- 豇豆根
- 紫花景天
- 尖连蕊茶根
- 条裂山莴苣
- 角翅卫矛果
- 地茄子
- 美人蕉根
- 大块瓦
- 腊梅
- 缠竹黄
- 栲栗叶
- 牛胆参
- 地肤苗
- 鲫鱼藤
- 秘鲁香胶
- 秋海棠果
- 柳叶亚菊蒿
- 鹿胎
- 白螺蛳壳
- 藏青杠
- 光板猫叶草
- 茄根
- 鹿筋
- 冲天伞
- 雷公连
- 橘络
- 石梓
- 椰子油
- 蒲蒻
- 蓬子菜
- 波罗蜜核中仁
- 半蒴苣苔
- 艾纳香
- 灰凤梨
- 对节叶根
- 冰凉花
- 枫香树根
- 黄接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