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皮
《中华本草》:丝瓜皮
拼音注音
Sī Guā Pí
英文名
Bark of Luffa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国葫芦科植物丝瓜或奥丝瓜的果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uffa cylindrica (L.) Roem. L. Acutangula (L.)Roxb.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食用丝瓜时,收集刨一的果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粗糙,有棱沟,有微柔毛。茎须粗壮,通常2-4枝。叶互生;叶柄粗糙,长10-12cm,近无毛;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均为10-12cm,通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中间较长,长8-12cm,洗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绿色,有疣点,下面浅绿以,有短柔毛,脉掌状,具白色长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0-20朵生于总状花序的顶端,花序梗粗壮,长12-14cm,花梗长2cm;花萼筒钟形,被短柔毛;花冠黄色,幅状,开后直径5-9cm,裂片5,长圆形,长0.8-1.3cm,宽0.4-0.7cm,里面被黄白色长柔毛,外面具3-5条突起的脉,雄蕊5,稀3,花丝6-8mm,花初开放时稍靠合,最后完全分离;雌花单生,花梗长2-10cm;花被与雄花同,退化雄蕊3,子房长圆柱状,有柔毛,柱头3,膨大。果实圆柱状,直或稍弯,长15-30cm,直径5-8cm,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纵条纹,未成熟时肉质,成熟后干燥,里面有网状纤维,由先端盖裂。种子多数,黑色,卵形,扁,平滑,边毋狭翼状。花、果期夏秋季。
性味
味甘;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金疮;痈肿;疔疮;坐板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晒干为末,治金疮疼。2.《分类草药性》:涂疔疮,退火毒,消肿。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丝瓜皮
拼音注音
Sī Guā Pí
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葫芦种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果皮。夏、秋间,食用丝瓜时,收集削下的果皮,晒干。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丝瓜"条。
功能主治
治金疮,疔疮,坐板疮。
①《滇南本草》:"晒干为末,治金疮疼。"
②《分类草药性》:"涂疔疮,退火毒,消肿。"
用法用量
外用:焙干研末调敷。
复方
治坐板疮疥:丝瓜皮焙干为末。烧酒调搽之。(《摄生众妙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高粱
- 凉三七
- 跌打老
- 茴香茎叶
- 大黄蜂子
- 破天菜
- 荷莲豆菜
- 水木草
- 吉笼草
- 蜂糖罐
- 山黄菊
- 刺楸
- 毛蕨根
- 芙蓉根
- 炙黄芪
- 黑腺珍珠菜
- 毛冬瓜
- 松木皮
- 蛇疙瘩
- 大黄
- 龙须莞
- 枣叶
- 五代同堂
- 杏仁
- 东野菰
- 马肋巴
- 蜈蚣旗根
- 红叶树子
- 八节毛
- 白茅根
- 石上莲
- 赤茯苓
- 黑石珠
- 水虾草根
- 绒毛诃子
- 水牛尾
- 小朴松实
- 披散糖芥
- 拦路虎
- 苍山冷杉
- 鸢油
- 方蟹
- 胃友果
- 红旱莲
- 耳叶排草
- 五角叶葡萄
- 鲐鱼
- 蒲葵
- 碎骨红
- 大飞扬
- 透骨香
- 大一面锣
- 银耳
- 红土子皮
- 鲂鱼
- 白鹇
- 双参
- 青蒿露
- 丝瓜皮
- 天脚板根
- 土黄芩
- 打破碗花花
- 蕨
- 小二仙草
- 灵香蒿
- 鸡蛋花
- 蝇子草
- 兖州卷柏
- 白鬼笔
- 黄荆
- 薯莨
- 戟叶瓦韦
- 青麸杨根
- 车前草
- 黄筒花
- 茴香根
- 斑竹花
- 短冠草
- 止痢蒿
- 白豆
- 大叶马尾连
- 地贵草
- 胡椒
- 大叶仙茅
- 蟾酥
- 一味药
- 小花清风藤
- 鲎尾
- 白花灯笼
- 白背青荚叶
- 海鹞鱼肝
- 石香葇
- 鹄油
- 密陀僧
- 柳白皮
- 赤瓟根
- 野胡萝卜根
- 漆子
- 水蛭
- 刺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