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蒻
《*辞典》:蒲蒻
拼音注音
Pú Ruò
别名
蒲黄根(《产乳集验方》),蒲笋(《日用本草》),蒲儿根(《野菜谱》),蒲包草根(《上海常用中草药》)。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有部分嫩茎的根茎。春季采挖。
化学成分
狭叶香蒲的根茎含碳水化物60~65%。宽叶香蒲的根含碳水化物81%。
性味
甘,凉。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分类草药性》:"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利水消肿。治孕妇劳热,胎动下血,消渴,口疮,热痢,淋病,白带,水肿,瘰疬。
①《本经》:"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
②《日用本草》:"去热燥,利小便。"
③汪颖《食物本草》:"生啖,止消渴。"
④姚可成《食物本草》:’止下利咳嗽,肺气喘息不眠。"
⑤《随息居饮食谱》:"清热,养血,消痈,利咽喉,通二便。"
⑥《开宝本草》:"治淋沥,湿肿。"
⑦《四川中药志》:"消水肿,水积,并止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绞汁。
复方
①治母劳热,胎动下血,手足烦躁:蒲黄根,绞汁服一、二升。(《产乳集验方》)
②治热痢:蒲根(锉)二两,粟米(淘)二合。上二味,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半,去滓,分温二服,空心,日午再服。(《圣济总录》蒲根汤)
③治遗精、白带:蒲黄根、蒴藋各一两,薴麻根,米仁根各五钱,白英、三白草各四钱。水煎服,经期忌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湿热白带:蒲蒻炖鸡服。(《四川中药志》)
⑤治瘰疬:蒲包草,连根采来,洗去泥,切寸段,砂锅煎汤代茶饮。不论男女皆愈。但妇人服此愈后,终不受孕,须服北京真益母丸四、五两,可解之。(《纲目拾遗》)
⑥治瘰疬,甲状脓肿大、尿道炎:蒲包草根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爬树龙
- 荠宁
- 螃蟹脚
- 铺山燕
- 芡实
- 瓶耳小草
- 全蝎
- 泡桐
- 蒲草根
- 狍茸
- 球穗花千斤拔
- 爬山虎
- 茜草根
- 破血丹
- 鲤鱼鳞
- 球序鹅掌柴
- 破骨风
- 辟汗草
- 脓见愁
- 泡囊草
- 胖大海
- 坡参
- 漆树木心
- 蒲棒
- 蒲黄滓
- 藨寄生
- 曲毛露珠草
- 蚯疽草
- 粃壳草
- 爬藤榕
- 蓬子菜
- 平贝母
- 披针骨牌蕨
- 朴松实
- 祁州一枝蒿
- 枇杷木白皮
- 瓶尔小草
- 犁头尖
- 荠苎
- 全缘榕
- 墙草根
- 炮仗筒
- 皮袋香
- 胖血藤
- 鯆鱼
- 乔木紫珠
- 草果
- 枇杷叶露
- 泡囊草根
- 七角枫
- 排骨灵
- 爬山猴
- 胖根藤
- 蒲黄
- 蓬蘽
- 螃蟹甲
- 炮掌果
- 砒霜
- 千脚虫
- 芡实茎
- 萍蓬草根
- 蒲圻贝母
- 蒲桃壳
- 蒲桃根皮
- 蟛蜞
- 全缘凤尾蕨
- 拳参
- 菩提香
- 蓬莪术
- 七星草乌
- 蒙自赤杨
- 皮袋香根
- 三对节
- 云南金莲花
- 剪红纱花
- 辫子草根
- 铁杆地柏枝
- 红楠
- 垂果大蒜芥
- 奶汁树
- 竹叶椒根
- 黄珠子草
- 漆大姑根
- 白石英
- 拐枣七
- 铰剪藤
- 刺蓼
- 红枫荷
- 竹实
- 山大黄(华北大黄)
- 虾蟆皮
- 倒触伞
- 茯苓
- 南牡蒿
- 雪乌
- 广防风
- 长叶丹参
- 蔓荆子
- 小叶买麻藤
- 黄鳝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