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蒻
《*辞典》:蒲蒻
拼音注音
Pú Ruò
别名
蒲黄根(《产乳集验方》),蒲笋(《日用本草》),蒲儿根(《野菜谱》),蒲包草根(《上海常用中草药》)。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有部分嫩茎的根茎。春季采挖。
化学成分
狭叶香蒲的根茎含碳水化物60~65%。宽叶香蒲的根含碳水化物81%。
性味
甘,凉。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分类草药性》:"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利水消肿。治孕妇劳热,胎动下血,消渴,口疮,热痢,淋病,白带,水肿,瘰疬。
①《本经》:"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
②《日用本草》:"去热燥,利小便。"
③汪颖《食物本草》:"生啖,止消渴。"
④姚可成《食物本草》:’止下利咳嗽,肺气喘息不眠。"
⑤《随息居饮食谱》:"清热,养血,消痈,利咽喉,通二便。"
⑥《开宝本草》:"治淋沥,湿肿。"
⑦《四川中药志》:"消水肿,水积,并止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绞汁。
复方
①治母劳热,胎动下血,手足烦躁:蒲黄根,绞汁服一、二升。(《产乳集验方》)
②治热痢:蒲根(锉)二两,粟米(淘)二合。上二味,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半,去滓,分温二服,空心,日午再服。(《圣济总录》蒲根汤)
③治遗精、白带:蒲黄根、蒴藋各一两,薴麻根,米仁根各五钱,白英、三白草各四钱。水煎服,经期忌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湿热白带:蒲蒻炖鸡服。(《四川中药志》)
⑤治瘰疬:蒲包草,连根采来,洗去泥,切寸段,砂锅煎汤代茶饮。不论男女皆愈。但妇人服此愈后,终不受孕,须服北京真益母丸四、五两,可解之。(《纲目拾遗》)
⑥治瘰疬,甲状脓肿大、尿道炎:蒲包草根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古山龙
- 凤尾参
- 两面青
- 血桐
- 舌状蜈蚣藻
- 贯众叶溪边蕨
- 痢止蒿
- 水仙花
- 黄花远志
- 鳍蓟
- 罗汉松
- 僵蚕
- 蜗牛
- 挖耳草根
- 土贝母
- 白花杆
- 无名异
- 狗狗秧
- 大黄茎
- 狭叶竹节参
- 灰凤梨
- 竹砂仁
- 狼尾草
- 枪乌贼
- 芨芨草
- 台湾榕
- 董棕粉
- 竹林消
- 南方红豆杉
- 一枝蒿
- 鼻血雷
- 天荞麦根
- 透茎冷水花
- 邪蒿
- 海参肠
- 兔儿伞
- 接骨草
- 浮海石
- 大麻药
- 天山花楸
- 打火草
- 裂叶秋海棠
- 赛繁缕
- 毛菊苣
- 苔菜
- 枳椇叶
- 蘑菇
- 灯笼花
- 鱼鳔
- 大芒萁
- 金缕半枫荷
- 镜面草
- 桂花跌打
- 金腰
- 刺黄柏
- 四照花皮
- 柳杉
- 枫香树根
- 西藏角蒿
- 菥蓂
- 短穗兔耳草
- 美登木
- 干岩矸
- 葛上亭长
- 过岗龙
- 鸡脚莲
- 骆驼蹄瓣
- 桦叶荚蒾
- 雀舌草
- 鸡毛狗
- 白及
- 山紫菀
- 铁牛钻石
- 斩龙草
- 鸡肠狼毒
- 野漆树根
- 黄龙须
- 花皮胶藤
- 粳谷奴
- 海狸香
- 韭菜子
- 琉璃枝
- 红牛毛刺
- 鲨鱼心
- 通花根
- 尖尾风
- 水晶兰
- 水柏枝
- 厚皮树
- 罗星草
- 绣球花
- 荚蒾
- 翅柄蓼
- 败毒草
- 丁香蓼
- 小伸筋草
- 曼陀罗子
- 龟胶
- 美人蕉
- 苦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