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还魂草
《中华本草》:虎耳还魂草
拼音注音
Hǔ ěr Hái Hún Cǎo
别名
还魂草、九倒生、滴滴花、石莴苣
英文名
Herb of Common Corallodiscus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珊瑚苣苔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allodiscus cardatulus (Craib) Burtt [Didissandra cordatula Craib]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珊瑚苣苔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莲座状;外层的叶具长柄,内层叶无柄;叶片革质,长圆形或卵形,长1-3cm,宽1-2.2cm,先端微钝基楔形,边缘微钝,基部楔形,边缘具细圆齿,上面平展,有时具不明显的皱褶,稀呈泡状,疏被淡褐色长柔毛,老叶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密被锈色绒毛。聚伞花序2-3次分枝,每花序具3-10朵花;花序具3-10朵花;花序梗长4-14cm,疏被淡褐色长柔毛至无毛;苞片不存在;花萼5裂至近基部,裂片狭卵形,外面被疏毛至无毛;花冠筒状,淡紫色或紫蓝色,长9-11mm,檐部二唇形,上唇短,2浅裂,下唇3裂,内面下唇一侧具髯毛的斑纹;能育雄蕊4,内藏,花药成对连着,基部极叉开;雌蕊无毛;子房长圆形,花柱与子房等长或稍短于子房,柱头头状,微凹。蒴果线形,长约2cm,无毛。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2100m的山地阴处岩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味微辛;性平
归经
肝;脾经
功能主治
健脾;化瘀;止血。主小儿疳积;跌打损伤;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贵州草药》:健脾,止血,化瘀。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虎耳还魂草
拼音注音
Hǔ ěr Hái Hún Cǎo
别名
还魂草、九倒生(《贵州民间药物》)。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苦苣苔科植物珊瑚苣苔的全草。秋后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无茎。叶3~4枚。轮生于根茎顶端,无柄;叶片倒卵形至卵形,长1.5~4厘米,宽1~1.5厘米,最上层的叶小,先端圆或短尖。基部狭,边缘有钝锯齿,羽状脉,干后皱缩,叶面不平,两面均被白色柔毛和黑褐色斑。花茎数枚腋生,高6~12厘米,数花近伞房状排列;萼5裂;花冠筒状,肢微呈2唇形,淡紫色;雄蕊4,药室广歧,花粉散出后花丝旋卷,将花药拉入冠管内。蒴果线形,长1.2~2厘米,成熟时2裂。种子纺锤形。
生境分布
生于岩石上。分布我国西南部和甘肃、陕西、山西。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淡。"
功能主治
《贵州草药》:"健脾,止血,化瘀。"
用法用量
①治小儿疳积:虎耳还魂草叶一钱,胡椒五粒。蒸猪肉吃。
②治跌打损伤:虎耳还魂草二两。蒸酒半斤服。
③治刀伤:虎耳还魂草叶,捣烂敷伤处。(选方出《贵州民间药物》)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福建胡颓子叶
- 黄瓜子
- 鹰不扑
- 山羊肝
- 香草兰
- 鸡公柴
- 电灯花
- 川山橙根
- 罗汉松叶
- 红土子
- 野豌豆
- 小黑药
- 铅丹
- 玫瑰茄
- 棕竹根
- 云南红豆蔻
- 楮树根
- 牛巴嘴
- 苒苒草
- 水木草
- 鬼臼
- 阴香叶
- 倒心叶桃叶珊瑚
- 水苏
- 蓖麻根
- 铅灰
- 赤阳子
- 银老梅
- 石螃蟹
- 凤冠草
- 挖耳草根
- 驴耳风毛菊
- 水榆果
- 鱼狗
- 牛齿
- 长白楤木
- 野芫荽
- 香橼根
- 荷梗
- 蛇葡萄
- 芭蕉根
- 和合草
- 石蝴蝶
- 黄芩子
- 多裂委陵菜
- 灯心草根
- 小花青藤
- 黄槿
- 大地棕根
- 石蚕
- 异株百里香
- 银木荷皮
- 硬骨凌霄
- 樟梨子
- 黄麻灰
- 常春卫矛
- 粗叶卷柏
- 疔毒草
- 虾蟆皮
- 酸水草
- 多花筋骨草
- 天竺黄
- 棱子芹根
- 大过山龙
- 定草根
- 水紫菀
- 泡桐根
- 羊脑
- 龙眼肉
- 刀豆壳
- 三尖杉
- 白杨树
- 仙人掌
- 木菠萝
- 李根皮
- 鬼灯笼
- 赤雹
- 瑞香根
- 华南紫萁
- 葛谷
- 高山唐松草
- 山龙眼
- 凫肉
- 芭茅果
- 矮脚苦蒿
- 短萼蜂斗草
- 止血丹
- 长叶水麻
- 海雹菜
- 花叶矮沱沱
- 蒲圻贝母
- 蚕豆花
- 了哥王
- 青葙花
- 长梗排草
- 悬钩根
- 滇五味
- 芦笋
- 东北红豆杉
- 大瓦韦膜叶星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