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
《中华本草》:芦笋
拼音注音
Lú Sǔn
别名
虇、芦尖
英文名
Reed shoot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苗。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Cav.)Trin.]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节上有芽。茎直立,中空。叶2列,互生;叶鞘圆筒状,叶舌有毛;叶片扁平,长15-45cm,宽1-3.5cm,边缘粗糙。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长10-16cm;第1花通常为雄花,颖片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长于内稃,光滑开展;两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与内稃分离。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化学成分
绿色植析含腐殖酸(humic acid)。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利水通淋。主热病口渴心烦;肺痈;肺痿;淋病;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鲜品捣汁。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各家论述
1.《日用本草》:治膈寒客热,止渴,利小便,解诸鱼之毒。2.《本草纲目》:解诸肉毒。3.《玉楸药解》:清肺止渴,利水通淋。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芦笋
拼音注音
Lú Sǔn
别名
芦尖(《要药分剂》)。
出处
《本草图经》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苗。春、夏挖取。
性味
①《本草图经》:"味小苦。"
②《日用本草》:"味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
治热病口渴,淋病,小便不利。
①《日用本草》:"治膈寒客热;止渴,利小便,解诸鱼之毒。"
②《纲目》:"解诸肉毒。"
③《玉楸药解》:"清肺止渴,利水通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注意
宁原《食鉴本草》:"忌巴豆。"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番薯藤
- 酸藤木
- 风箱树
- 丛毛榕
- 黄果茄
- 桃奴
- 可爱复叶耳蕨
- 石枫药
- 水苦荬果实
- 陈皮
- 仙人掌
- 鬼灯笼
- 鱼藤
- 篱天剑
- 梧桐白皮
- 麦斛
- 乌苏里鼠李树皮
- 过岗龙
- 松根
- 还阳草根
- 匙羹藤
- 野丹参
- 白椴
- 八角莲
- 白石榴根
- 牛耳枫枝叶
- 吉祥草
- 入地蜈蚣
- 地桃花
- 大苞叶千斤拔叶
- 黄唇鱼心
- 鱼眼草
- 全光菊
- 藏羚角
- 海蟹壳
- 高山大戟
- 紫麻
- 老牛揣
- 猪肚子
- 独角莲
- 佛手
- 橙叶
- 马绊草
- 猪肉
- 月季花根
- 食盐
- 人头七
- 省藤
- 白茅根
- 糯稻根
- 乳源木莲果
- 粟米
- 都拉鸢尾
- 紫花卫矛
- 万年青叶
- 虎石头
- 青蛇莲
- 黄杨子
- 独一味
- 长杆兰
- 青葙子
- 大葫芦
- 大四块瓦
- 柘木
- 兴木蒂那布
- 猪獠参
- 猪肾
- 楮茎
- 棕榈花
- 山木通根
- 獐骨
- 白骨走马
- 黄寿丹
- 大叶骨牌草
- 辣子草
- 桂花
- 藏茴香
- 小花清风藤
- 鸲鹆
- 大榆蘑
- 枫香寄生
- 长梗千里光
- 南五味子叶
- 大叶凤尾
- 大叶拿身草
- 浮萍
- 大叶胡枝子
- 獭肝
- 婆罗门皂荚
- 金边莲
- 戴星草
- 草金杉
- 酒糟
- 白马骨
- 三七
- 蒜梗
- 蛤蜊肉
- 虎耳还魂草
- 福建胡颓子叶
- 黄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