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枫药
《中华本草》:石枫药
拼音注音
Shí Fēnɡ Yào
别名
虾于草、红虾于草、箭头草、铁青草、札郎草、黄瓜米草、杉刺疙、硬杆白花、蛇舌草、鸡口舌、石耳风、石耳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纤花耳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dyotis tenelliflora Bl. [Oldenian-dia tenelliflora (B1.) O.Kuntze]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纤花耳草 一年生纤弱、披散草本,高15-40cm。茎多分枝,小枝上部四棱形。叶对生;无柄;托叶顶部分裂成数条刚毛状刺;叶片薄革质,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长2。5-5cm,宽3-5mm,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全缘。花1-3朵簇生于叶腋;无花梗;小苞片针刺状,长约1mm;萼筒倒卵形,长约1mm,裂片条状披针形,长约1.8mm,边缘有缘毛;花冠白色,漏斗状,长约3mm,裂片长圆形,长约1.5mm;雄蕊4,着生于花冠筒喉部;花柱丝状。柱头略膨大。蒴果卵形,长约2.5mm,直径1.5-2mm,先端开裂。种子多数,微小、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田边、路旁或旷野草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南和西南各地。
形状
性状鉴别:全草多缠绕成团状,黑色。茎多分枝,上部锐四棱形。叶对生,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2-4cm,先端渐尖,上面黑褐色,下面较淡;托叶顶部分裂成数条刚毛状刺。花4数,无花梗,2-3朵簇生于叶腋,有2苞片,萼筒倒卵形,花冠白色,漏斗状,裂片长圆形,雄蕊着生于花冠筒喉部。蒴果卵形,长约2.5mm,先端开裂、具宿萼。气微,味淡。
性味
微苦;平;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肺热咳嗽;慢性肝炎;膨胀;阑尾炎;痢疾;风火牙痛;小儿疝气;跌打损伤;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烂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可爱复叶耳蕨
- 水苦荬果实
- 陈皮
- 仙人掌
- 鬼灯笼
- 鱼藤
- 篱天剑
- 梧桐白皮
- 麦斛
- 乌苏里鼠李树皮
- 过岗龙
- 松根
- 还阳草根
- 匙羹藤
- 野丹参
- 白椴
- 八角莲
- 白石榴根
- 牛耳枫枝叶
- 吉祥草
- 入地蜈蚣
- 地桃花
- 大苞叶千斤拔叶
- 黄唇鱼心
- 鱼眼草
- 全光菊
- 藏羚角
- 海蟹壳
- 高山大戟
- 紫麻
- 老牛揣
- 猪肚子
- 独角莲
- 佛手
- 橙叶
- 马绊草
- 猪肉
- 月季花根
- 食盐
- 人头七
- 省藤
- 白茅根
- 糯稻根
- 乳源木莲果
- 粟米
- 都拉鸢尾
- 紫花卫矛
- 万年青叶
- 虎石头
- 青蛇莲
- 黄杨子
- 独一味
- 长杆兰
- 青葙子
- 大葫芦
- 大四块瓦
- 柘木
- 兴木蒂那布
- 猪獠参
- 猪肾
- 楮茎
- 棕榈花
- 山木通根
- 獐骨
- 白骨走马
- 黄寿丹
- 大叶骨牌草
- 辣子草
- 桂花
- 藏茴香
- 小花清风藤
- 鸲鹆
- 大榆蘑
- 枫香寄生
- 长梗千里光
- 南五味子叶
- 大叶凤尾
- 大叶拿身草
- 浮萍
- 大叶胡枝子
- 獭肝
- 婆罗门皂荚
- 金边莲
- 戴星草
- 草金杉
- 酒糟
- 白马骨
- 三七
- 蒜梗
- 蛤蜊肉
- 虎耳还魂草
- 福建胡颓子叶
- 黄瓜子
- 鹰不扑
- 山羊肝
- 香草兰
- 鸡公柴
- 电灯花
- 川山橙根
- 罗汉松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