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马蹄乌
《中华本草》:红马蹄乌
拼音注音
Hónɡ Mǎ Tí Wū
别名
蓼子七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中华山蓼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xyria sinensis Hemsl.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根茎粗大,紫色。茎直立,粗壮,具深纵沟,紫色,密被短硬毛。基生叶多数,具紫色长柄,长约8cm;基部有长而呈截头状的托叶鞘;叶片圆心形或圆肾形,近肉质,长约6cm,宽约7cm,先端短尖,基部心形,边缘呈浅波状,并疏生短刺,上面平滑,绿色,叶脉及边缘约呈紫色,下面脉上有毛;茎生叶互生,叶柄愈向上愈短;托叶鞘扩大。总状花序顶生,排成圆锥状,分枝密集;花梗长约3mm;花被4,白色,边缘紫色,内轮2片增大,紧贴果实,外轮2片较小,反折;雄蕊6;子房压扁,花柱2,柱头画笔状。瘦果两面凸起,具2翅,成圆形,翅淡红色,具小齿。花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3700m的高山区草坡或河谷地。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性味
甘;涩;性平
归经
肝;脾经
功能主治
舒筋活络;活血止痛;收涩止痢。主跌打损伤;腰腿痛;痢疾;脱胆
用法用量
内服:煎场,6~15g;或浸酒。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马蹄乌
拼音注音
Hónɡ Mǎ Tí Wū
别名
金边莲、马蹄草、红马蹄窝、酸猪草
来源
蓼科山蓼属植物中华山蓼Oxyria sinensis Hemsl.,以根状茎和叶入药。秋采根,夏采叶,鲜用或晒干。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舒筋活络,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腿痛。
用法用量
2~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红马蹄乌
拼音注音
Hónɡ Mǎ Tí Wū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蓼科植物中华山蓼的根。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大,紫色。茎高约30厦米,粗大,紫色,被短毛或近于无毛。基生叶多数,具紫色长柄,长约8厘米,基部有长而呈截头状的托叶鞘;叶片阔心脏形,长约6厘米,宽约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边缘略呈浅波状,并疏生短刺,上面平滑,绿色,叶脉及边缘均呈紫色,下面脉上有毛;茎生叶互生,托叶鞘阔大;叶柄愈向上愈短。总状花序顶生,排列成圆锥花序式;花梗长约3毫米;花被4,白色,边缘紫色;雄蕊6;子房压扁,花柱2。瘦果两面凸起,具2翅。花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区草坡向阳处。分布我国西南部及东北部。
性味
性平,味甘涩.无毒。
功能主治
补五脏,通经络。治跌打损伤,五痨七伤及腰酸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浸酒。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瓜蒌皮
- 裂果卫矛
- 苦草
- 秦岭耧斗菜
- 阳桃根
- 红子仔
- 赛繁缕
- 青蒿
- 小叶寄树兰
- 突厥雀
- 五色梅叶
- 石油菜
- 川谷根
- 麝香
- 枇杷花
- 阳桃
- 蜀羊泉
- 芦花
- 土贝母
- 大五爪金龙
- 水杨木白皮
- 猩猩木
- 白千层叶
- 粪鬼伞
- 伽蓝菜
- 松下兰
- 鳍蓟
- 三七
- 九连灯
- 香胶木根皮
- 野扁豆
- 猪笼草
- 蛮刀背
- 野菰
- 炙红芪
- 香石藤果
- 多苞糙苏
- 密花美登木
- 人面子根皮
- 石菖蒲花
- 黄花远志
- 须叶藤
- 生姜汁
- 蘽根
- 牛心果
- 卵叶橐吾
- 马肋巴
- 鸭涎
- 辣椒茎
- 扁竹兰
- 赶山鞭
- 水蛭
- 皱巴坚螺
- 柠檬皮
- 黄荆枝
- 黄花山柰
- 椿皮
- 小朴松实
- 连香树果
- 松木皮
- 莿(木冬)
- 椰子浆
- 伸筋藤
- 长柄秋海棠
- 珠芽半支
- 雷公藤
- 杜鹃花叶
- 紫燕草
- 南方红豆杉
- 破碗掌脚树
- 朱兰
- 紫弹树根皮
- 大种鹅儿肠
- 广东升麻
- 河豚子
- 野葡萄根
- 草灵脂
- 刺苋菜
- 鱼脑石
- 白龙头
- 重叶莲
- 鸡脚莲
- 石瓜子莲
- 八爪金龙
- 牛尾菜
- 小茅香
- 锅铲叶
- 血当归
- 鲤鱼胆
- 含羞草
- 玄精石
- 枳椇叶
- 大叶刺篱木叶
- 吐烟花
- 地锦草
- 小九节铃
- 飞廉
- 土牡蛎
- 獾油
- 黄花小二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