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杨木白皮
《中华本草》:水杨木白皮
拼音注音
Shuǐ Yánɡ Mù Bái Pí
出处
出自《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红皮柳树干的内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sinopurpurea C.Wang et Ch.Y.Yang.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或早春采剥树皮,趁鲜刮去粗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灌木。小枝无毛;当年枝初有短绒毛,后无毛。芽长卵形或长圆形,初有毛,后无毛。叶对生或斜对生,披针形,长5-10cm,宽1-1.2c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腺锯齿,幼时有短绒毛,脉上尤密,成叶两面无毛;托叶卵状披针形或斜卵形。花先叶开放,长2-3cm,对生或互生,无花序梗,基部具2-3枚下面密被长毛的椭圆形鳞片;苞片卵形,黑色,两面具长柔毛;腺体1,腹生;雄蕊2,花丝合生,无毛,花药4室;子房密被灰绒毛,柄短,花柱长0.1-0.2mm,柱头头状。花期4月,果期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等地。
化学成分
同属植物Salix purpurea L.的树皮含杞柳甙(salipurposide),水杨甙(salicin),水杨皮质甙(salicordin)和异杞柳甙(isosalipurposide)
药理作用
水杨甙口服后15-30分钟,在尿中即可出现水杨甙元(Saligenin)、水杨酸等,因此它也有抗风湿作用;其作用基于在体内分解出水杨酸,但此种转变又不是恒定的,因而其治疗价值低于水杨酸。它尚有苦味健胃作用,水杨甙元4-10%有局部麻醉作用。
性味
苦;性平
功能主治
消肿,定痛。主乳痈;金疮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2-6g。外用:适量,研末敷。
复方
《千金方》:治金疮苦痛,杨木白皮熬令燥,末之,服方寸匕,日三。又末敷疮中。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水杨木白皮
拼音注音
Shuǐ Yánɡ Mù Bái Pí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红皮柳的树干的内皮。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水杨根"条。
药理作用
水杨甙口服后15~30分钟,在尿中即可出现水杨甙元、水杨酸等,因此它也有抗风湿作用;其作用基于在体内分解出水杨酸,但此种转变又不是恒定的,因而其治疗价值低于水杨酸。它尚有苦味健胃作用。水杨甙元4~10%有局部麻醉作用。
功能主治
《千金方》:"治金疮苦痛,杨木白皮熬令燥,末之,服方寸匕,日三。又末敷疮中。"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角翅卫矛果
- 樟树皮
- 全缘凤尾蕨
- 碱蓬
- 甘松
- 高山龙胆
- 榔榆茎
- 篱栏网
- 螃蟹七
- 鹅观草
- 阔叶赤车使者
- 百蕊草根
- 小年药
- 山荆子
- 镰形棘豆
- 牡荆子
- 南方红豆杉
- 吊山桃
- 毛稔
- 野京豆
- 梧桐
- 细叶泥炭藓
- 省雀花
- 小山稔
- 腊雪
- 卵叶鳞始蕨
- 羊角扭
- 杜鹃花叶
- 骨牌蕨
- 鳢鱼
- 灯台树
- 绣球防风
- 细叶桉
- 槠子
- 节节草
- 维特他
- 血桐
- 人头七
- 醋柳果
- 大红毛叶
- 皮哨子
- 洋地黄
- 骨把
- 秋海棠
- 六方藤
- 丝茅七
- 牛舌草
- 红皮
- 黑塔子根
- 芦子兰
- 四季素馨花
- 狗骨节
- 水飞蓟
- 杯苋
- 白萆薢
- 穿鞘花
- 小岩白菜
- 五味子
- 山莴苣
- 琼枝
- 顺江木
- 蔓草虫豆
- 金莲花
- 大花素馨花
- 苦参实
- 小对叶草
- 车前
- 红丝线
- 獭胆
- 厚叶川木香
- 白簕枝叶
- 巴戟天
- 出山虎
- 李根皮
- 猴楠
- 扒地蜈蚣
- 莨菪
- 百两金
- 刺猬皮
- 阿育魏实
- 百眼藤
- 狗娃花
- 海雹菜
- 白僵蚕
- 金耳环
- 石韦根
- 臭黄荆根
- 黄鼬
- 草原老鹳草
- 粤万年青
- 笔仔草
- 田麻
- 水仙花
- 莲房
- 西藏鸡爪草花
- 黄花菜子
- 粘鱼须
- 大细辛
- 石蛇
- 白螺蛳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