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蠹虫蛀末
《中华本草》:竹蠹虫蛀末
拼音注音
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
别名
竹蛀屑
英文名
frass by bamboo moth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粉蠹科动物褐粉蠹的幼虫蚀害竹竿后的蛀屑。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tus brunneus Steph.采收和储藏:捕捉竹蠹虫时,同时收集竹竿蛀孔中的粉屑。
原形态
褐粉蠹,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mm,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腮端具2齿,小腮须呈长丝状。前胸节能转动,翅2对。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后翅膜质,适于飞翔。足3对,各有跗节5节。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于竹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心;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去湿敛疮。主耵耳流脓水;湿毒臁疮;烧烫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撒敷或调涂。
各家论述
《纲目》:治耵耳出脓水,汤火伤疮。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竹蠹虫蛀末
拼音注音
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
别名
竹蛀屑(《圣惠方》)。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幼虫蚀害竹秆后的蛀屑。
功能主治
《纲门》:"治聤耳出脓水,汤火伤疮。"
用法用量
外用:撒敷或调涂。
复方
①治聤耳出脓:竹蛀屑、狼牙、白蔹等分。同研令细,每用少许,纳于耳中。(《圣惠方》)
⑦治汤火灼烂:竹中蠹虫末,涂之。(《备急方》)
⑧治湿毒臁疮:枯竹蛀屑、黄柏末等分。先以葱、椒、茶汤洗净,搽之,日一上。(《纲目》)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饱饭花枝叶
- 中华水龙骨
- 柱果铁线莲
- 止血扇菇
- 血水草
- 水鸡油
- 猪鬃刚
- 指甲兰
- 猪胆粉
- 枳椇子
- 皂柳根
- 枳椇木皮
- 中国繁缕
- 紫油木皮
- 窄叶飘带草
- 指甲花叶
- 竹节三七
- 半边旗
- 紫柚木
- 猪毛七
- 猪脂膏
- 艾实
- 止泻木皮
- 栀子
- 指天椒
- 祖师麻
- 猪血
- 棕竹
- 疝气草
- 棕树根
- 猪殃殃
- 红牛尾七
- 猪肉
- 紫葳茎叶
- 榛子
- 猪肤
- 枣树皮
- 中华石楠果
- 棕树心
- 紫花堇菜
- 朱砂
- 中华绣线梅
- 止泻木
- 炙黄芪
- 猪靥
- 竹叶子
- 紫背绿
- 猪蓼子草
- 紫薇叶
- 早禾树
- 直立百部
- 鼠皮
- 泽泻叶
- 猪仔笠
- 竹节七
- 鄂报春
- 粘人花根
- 粽巴叶
- 猪肠
- 朱砂根
- 准噶尔鸢尾
- 紫花芥
- 泽漆
- 岗柃
- 猪牙皂
- 猪母柴根
- 枣叶
- 猪毛
- 紫草
- 紫楠叶
- 紫杜鹃
- 中华石楠
- 掌叶半夏
- 炸腰果
- 珍珠
- 紫晶蘑
- 艾叶
- 枳实
- 枕材
- 猫头
- 安息香
- 紫花地丁
- 臭菘种子
- 丽江青木香
- 猪心
- 凤眼兰
- 紫花苣苔
- 大脖子药
- 竹节菜
- 白马骨根
- 朱砂莲
- 柞树叶
- 紫河车
- 制何首乌
- 猪肚子
- 猪脑
- 竹头草
- 栾犀
- 伯乐树
- 紫弹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