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菊
《中华本草》:甘菊
拼音注音
Gān Jú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小甘菊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crinia discoidea (Ledeb.) Poljak.[Pyrethrum discoideum Ledeb.]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
小甘菊 二年生或多所生草本,高5-20cm。茎直立或斜生,被灰白色绵毛。叶柄长,基部扩大;叶片矩圆形或卵形,长3-4cm,宽1-1.5cm,羽状深裂,裂片2-5对,每个裂片又2-5浅裂或深裂,先端小裂片卵形或宽条形,先端钝或渐尖,全部叶片被灰白色绵毛至几无毛。头状花序单生于长4-16cm的梗上;总苞直径7-12mm,被疏绵毛或几无毛;总苞片3-4层,草质,外层总苞片条状披针形,边缘几无膜质,内层总苞片短于外层的一倍半,条状矩圆形,边缘宽膜质;花托明显凸出,锥状球形;花黄色,全部筒状,具5齿裂。瘦果长1.8-2.2mm,无毛,具5条从肋,先端具长约1mm的膜质小冠,小冠,小冠5浅裂。花、果期4-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区多砾石的山坡上。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新疆及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主根细。茎自基部分枝,被白色绵毛。叶灰绿色,叶片长圆形或卵形,长2-4cm,宽1-1.5cm,二回羽状深裂,先端裂片卵形至宽线形,先端钝或短渐尖;叶柄长,基部扩大。总苞直径7-12mm,被疏绵毛至几无毛;总苞片草质;花托凸起,锥状球形;花黄棕色,气香,味微苦、涩。
性味
味苦;辛;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祛湿。主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24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落地生根
- 臭柏
- 赤火绳
- 枇杷花
- 泡桐树皮
- 槐胶
- 毒根斑鸠菊
- 翅果唐松草
- 辣薄荷
- 石油菜
- 螳螂
- 白花柴
- 牛巴嘴
- 糯芋
- 赤车使者根
- 戟叶瓦韦
- 小花八角枫
- 红花点地梅
- 荛花根
- 虾蟆皮
- 小萹蓄
- 蜜柑草
- 海非菜籽
- 鹅绒藤
- 黄葛树
- 小扁豆
- 大风子油
- 蒲州豉
- 杜鹃花
- 霜红藤
- 桔梗
- 菱蒂
- 岩枇杷
- 灵砂
- 紫靛
- 乌桕
- 大黄蜂子
- 合萌
- 腊梅花
- 鲤鱼血
- 辽东鳞毛蕨
- 黄金菊根
- 光裸星虫
- 花杜仲藤
- 鲎尾
- 网脉橐吾
- 兴安毛连菜花
- 鸡爪参
- 粗叶卷柏
- 八楞木
- 白脂麻
- 山大黄(波叶大黄)
- 倒赤伞
- 吐铁
- 红叶树子
- 狗牙根
- 石龙芮子
- 大管
- 蚕蛹
- 野胡萝卜根
- 光叶闭鞘姜
- 合欢花
- 刺血红
- 蒙古马兰
- 斑蝥
- 吊岩风
- 小黄素馨
- 无柄卫矛
- 海蝰
- 琴叶榕
- 浮小麦
- 三股筋
- 章鱼
- 香排草
- 南瓜七
- 萱草
- 大尾摇
- 复羽叶栾树
- 蕨
- 露水草
- 鹅毛
- 红鬼笔
- 红树果
- 接筋草
- 黄花蔷薇
- 山蚂蝗
- 匐地龙
- 头花杜鹃
- 细香葱
- 狼膏
- 抓地龙
- 铁苋菜
- 玛瑙
- 八角枫根
- 雷丸
- 鸡眼草
- 红花山牵牛
- 绿豆皮
- 象肉
- 黄桷树根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