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萹蓄
《中华本草》:小萹蓄
拼音注音
Xiǎo Biǎn Xù
别名
姑巴草、扁竹、水米草、汗多草、黑鱼草、习见蓼、米子蓼、地茜、铁马齿苋、扁蓄、米碎草、小叶扁蓄、猪牙草、节节红、节节花、红节草、虱蓖草、糟麻草、地兔草、水扁蓄、细叶锅巴草、锅巴菜
出处
出自《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腋花蓼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Plebeium R.Br·采收和储藏:开花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匍伏状,多分枝,长15-30cm;枝披散,柔弱,平滑或具白色略粗糙的线条,节间通常短于叶。叶互生;无柄;托叶鞘膜质透明,边缘撕裂状;叶线狭长圆形或稍匙形,较小,长6-18mm,宽2-5mm,先端钝,基部渐狭成一短柄。花极小,具短柄,1-3朵簇生于托叶鞘内;花被长不及2mm,5深裂,裂片绿色,边缘白色;雄蕊5,中部以下与花被合生,较花被短;花柱3。瘦果卵形,有3棱。花、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原野、荒地、路旁。资源分布:我为长江以南各地,北至河北、陕西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
腋花寥的花中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quercetin-3-arabinoside)和芸香甙(quercetin 3-ruti-noxide)[1],还含有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acid),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anol)和β-谷甾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2]。
性味
苦;性凉
归经
膀脱;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
利尿通淋;清热解毒;化湿杀虫。主热淋;石淋;黄疸;痢疾;恶疮疥癣;外阴湿痒;蛔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小萹蓄
拼音注音
Xiǎo Biǎn Xù
出处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
为蓼科植物腋花蓼的全株。开花时采收。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匍伏状,多分枝,长15~30厘米;枝披散,柔弱,平滑或具白色略粗糙的线条,节间通常短于叶,叶小,互生,线形、狭矩圆形或稍匙形,长6~18毫米,宽2~5毫米,先端钝,基部渐狭成一短柄;托叶鞘膜质透明,边缘撕裂状。花极小,具短柄,1~3朵簇生于托叶鞘内;花被长不及2毫米,5深裂,裂片绿色,边缘白色;雄蕊8;花柱3。瘦果卵形,有3棱。花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于原野、荒地、路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味
苦,平。
归经
入肝、牌、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利屎通淋,化湿杀虫。治恶疮疥癣,阴蚀,蛔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复方
①治尿路感染和结石:小萹蓄,马先蒿、瞿麦。煎服。
②治蛔虫上攻:小萹蓄配醋蒸服。
③治黄疸:小萹蓄配桂枝或苦荞叶煎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红花木莲
- 四轮草
- 紫藤根
- 牡荆叶
- 光叶山黄麻
- 椬梧
- 中华赛爵床
- 紫玉簪叶
- 牙疳药
- 三色堇
- 越西木香
- 鲩鱼胆
- 一窝鸡
- 李树胶
- 冬瓜子
- 红树叶
- 岩蒿
- 化血胆
- 还阳草根
- 小麦苗
- 舞草
- 水游草
- 独蕨箕
- 接骨仙桃
- 匙叶黄杨
- 益智仁
- 厚叶算盘子
- 炸腰果
- 茯神木
- 紫花地丁
- 牛白藤根
- 六月雪
- 刺黄柏
- 大叶桉果
- 阿魏
- 野马追
- 冬瓜皮
- 海燕
- 南天仙子
- 浮尸草
- 水马桑枝叶
- 春花木
- 工布乌头
- 竹叶椒
- 齿瓣延胡索
- 地牯牛
- 海鹞鱼肝
- 广金钱草
- 杉寄生叶
- 香果脂
- 樟树皮
- 摇钱树
- 乌桕木根皮
- 大画眉草花
- 天门冬
- 天香炉
- 青蒿子
- 骆驼毛
- 鲮鲤
- 白马阴茎
- 赤茯苓
- 草果
- 糙壳菱蟹
- 牛脂
- 鸳鸯
- 羊蹄甲
- 牛胆参
- 雷公藤
- 李根
- 猪大肠
- 鲃鱼
- 三点金草
- 琼枝
- 黑种草子
- 蝴蝶草根
- 冲天果
- 细叶桉叶
- 菝葜叶
- 牛耳散血草
- 鳖肉
- 地绵绵
- 披麻草根
- 异野芝麻
- 杜鹃花
- 寒莓叶
- 黄花紫丹参
- 牛乳
- 西南水芹
- 鲤鱼
- 瓜蒌子
- 茶树根
- 蝎子七
- 桂花跌打
- 黍米
- 牛奶树子
- 大花素馨花
- 莲须
- 元元草
- 益母草
- 三白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