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蒿
《中华本草》:岩蒿
拼音注音
Yán Hāo
别名
骆驼蒿
英文名
Herb of Shortlobed Wormwood
出处
出自《内蒙古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山蒿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brachyloba Franch.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去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
山蒿 半灌木,高30-60cm。主根粗大,木质,垂直,稍扭曲。根状茎粗壮,木质。茎多数,丛生,稍纤细,基部分枝;茎、枝均被短绒毛。下部叶花期枯萎,茎叶互生,宽卵形或卵形,长2-4cm,pam 1.5-2cm,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3-4枚,裂片长椭圆形,长1-1.5cm,再次羽状全裂,每侧具小裂征2-5枚,小例片狭线形,裂片先端钝,有小尖头,边反卷,叶柄长0.5-1.3cm;上部叶羽状全裂,裂片2-4枚;苞片叶3裂或不分裂,线形。头状花序卵球形或卵状钟形,常排成短总状花序或为穗状花序,有短梗或无梗;总苞卵形,长4mm,宽3.5mm;总苞片约3层,背面被短茸毛,边缘宽膜质;雌花10-15朵,花冠狭管状,背面疏生腺点,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甚长;两性花20-25朵,花冠管状,背面有腺点,花药线形,花柱比花冠管长,有时中央数朵花不孕。瘦果卵圆形,长1mm,无毛。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阳坡草地、克质坡地、岩石缝隙中等处。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及甘肃等地。
性味
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清热消肿。主风湿痹痛;偏正关痛;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熬膏,1.5-3。或炒炭研末,3-6 。
注意
年老、体弱、孕妇忌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岩蒿
拼音注音
Yán Hāo
别名
乌拉-音-沙巴嗄(蒙名)。
出处
《内蒙古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种植物岩蒿的全草。夏、秋采挖,去净泥土,熬膏或晒干制炭。
原形态
岩蒿,又名:山蒿。
半灌木或丛生的灌木状草本,高30~40厘米。根粗壮,木质化。茎直立,由基部分枝,枝细,有白毛,全体呈灰白色。叶为2回羽状细裂,裂片丝状线形,上面疏生毛,下面密生白色绒毛。头状花序排成圆锥状,总苞钟形,直径3~4毫米,外被蛛丝状毛,全为管状花,黄色。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石质山坡或岩石裂缝。分布内蒙古及东北。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杀虫排脓。治偏头痛,咽喉肿痛,风湿。
用法用量
内服:膏,0.5~1钱;炭,1~3钱。
注意
年老、体弱,孕妇忌服。
复方
治偏头痛,咽喉肿痛:白附子、葶苈子、岩蒿膏各等分。共研细面为丸,百草霜为衣如绿豆大。每晚服三至五分,温开水送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白千层
- 异被赤车
- 圆叶锦葵根
- 青江藤
- 撒发
- 夜合花
- 芒
- 岩梭花
- 龙骨
- 毛诃子
- 海南茄
- 宜昌楼梯草
- 异型莎草
- 水禾麻
- 有瓜石斛
- 松节油
- 鹩哥舌
- 甜茶藤
- 元宝槭
- 山油麻
- 狭叶山胡椒
- 宜梧叶
- 刺竹叶
- 圆果冷清草
- 马肉
- 元元草
- 楹树
- 问荆
- 岩丸子
- 岩豆藤根
- 石菖蒲花
- 海柏
- 竹荪
- 荷叶
- 宜昌荚蒾
- 黄三七
- 香胶木
- 圆叶乌桕
- 岩节连
- 爬山虎
- 菜子七
- 印度菩提树皮
- 野绿麻根
- 云南美登木
- 油头草
- 桂竹香
- 圆柏叶
- 樱桃核
- 沙梨
- 岩泽兰
- 鳖甲
- 革叶茴芹
- 岩黄连
- 鸡爪芋
- 原蚕沙
- 虎皮楠
- 顺江木
- 华细辛
- 岩藿香
- 原蚕子
- 火焰草
- 建兰叶
- 原蚕蛾
- 蛤仔壳
- 月桂子
- 亚乎奴
- 毛叶石楠根
- 白鹅膏
- 圆叶白杨树
- 獾骨
- 金丝矮陀陀
- 岩人参
- 圆叶千金藤
- 狗枣猕猴桃
- 夜吹箫
- 榅桲
- 栘枍
- 洋地黄
- 鸡冠参
- 鹤脑
- 岩梭
- 山皮条
- 大叶藜
- 麋角
- 毛扭藓
- 海牛
- 贝子
- 兖州卷柏
- 猕猴桃藤中汁
- 榅桲皮
- 樱桃叶
- 岩白菜素
- 蕹菜根
- 灯笼草
- 走马胎
- 广藤根
- 棕榈花
- 豌豆七
- 山五味子
- 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