貒骨
《中华本草》:貒骨
拼音注音
Tuàn Gǔ
别名
土猪骨
英文名
Sand badger bone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鼬科动物猪獾的骨骼。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ctonyx collaris F. Cuvier采收和储藏:冬季捕捉,宰杀后,剖开,剔取骨骼,晾干。
原形态
猪獾,体长60-70cm,重约10kg。鼻吻较长,吻端与猪鼻酷似,鼻垫与上唇间裸露,眼小,耳短圆可见。四肢短粗有力;脚底趾间具毛,但常垫裸露,趾垫5个。后脚掌裸露部位不达脚跟处。爪长而弯曲,前脚爪强大锐利。尾较长,基部粗壮向末端渐变细。通体黑褐色,体背两侧及臀部杂有灰白色。吻浅褐色。颊部到耳后有一黑褐色条纹。从前额到额顶中央有一条短宽的白色条纹。两颊在眼下各具一条污白色条纹。下额及喉部白色。针毛粗长挺拔,背部毛尖棕黑。尾毛白色。体毛变化,因地区,年龄等有差异。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于岩洞或挖洞而居,从平原延伸至海拔3000m的高山均可寻到其足迹。杂食,昼伏夜出。叫声似猪叫。资源分布:分布一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貒骨多为四肢骨,短小,前后掌均带有皮毛,爪长而弯贡,锐利,表面淡黄色;毛棕黑色,粗而长。前肢骨由两节组成,长各约11cm,直径1.2cm。后肢股骨长约12cm,直径约1.3cm,胫骨直径约1.2cm,微弯曲,腓骨细小。骨表面黄白色,质坚硬,不甚沉重,断面骨髓腔疏松占1/2以上。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肺;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湿;止咳。主风湿筋骨疼痛;皮肤瘙痒;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0-50g;或浸酒;或炙黄研末。
各家论述
1.《食疗本草》:主上气咳嗽,炙末酒和三合服之,日二。2.《四川中药志》:治风湿筋骨疼痛及皮肤湿热发痒。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貒骨
拼音注音
Tuàn Gǔ
别名
土猪骨(《四川中药志》)。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鼬科动物猪獾的四肢骨。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貒肉"条。
生境分布
产于四川。
形状
四肢骨短小,前后掌均带有皮毛,爪长,弯曲,锐利,淡黄色,毛棕黑色,粗而长。前肢骨由两节组成,长各约11厘米,粗1.2厘米。后肢上节长约12厘米,粗约1.3厘米,下节帮骨细小,主骨粗约1.2厘米,微弯曲。骨质不甚沉重,外表黄白色,断面骨膘不太厚实。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酸,无毒。"
功能主治
①《食疗本草》:"主上气咳嗽,炙末酒和三合服之,日二。"
②《四川中药志》:"治风湿筋骨疼痛及皮肤湿热发痒。"
用法用量
内服:浸酒或炙黄研末。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龙血树
- 萆薢
- 风藤草
- 桃耳七
- 甘遂
- 翡翠
- 地盘松球
- 乌头叶蛇葡萄
- 竹鼠肉
- 蘼芜
- 榕树皮
- 海螺厣
- 砖子苗
- 鸢胆
- 风化硝
- 刘寄奴
- 鬼羽箭
- 菘子
- 广东升麻
- 黄藨根
- 仔榄树
- 山小橘
- 榆树
- 樟脑
- 焰爵床
- 牛角瓜
- 苏铁叶
- 草果
- 垂盆草
- 滴水珠
- 黄花夹竹桃叶
- 水毛花
- 宜梧
- 节节草
- 树腰子
- 鲎尾
- 烟管蓟
- 水黄杨木
- 虾蟆脑
- 腊雪
- 小叶莲
- 矮脚枫叶
- 白鹤灵芝
- 桂花枝
- 地乌
- 石龙芮子
- 豇豆根
- 卵叶鳞始蕨
- 大马蓼
- 野山楂
- 毛菊苣
- 小对叶草
- 大避债蛾
- 驴肉
- 乌鳢
- 头花杜鹃
- 灯心草根
- 花叶狗牙七
- 松球
- 苏铁根
- 黑面叶
- 石油菜
- 紫麻
- 血党
- 竹节草
- 枳茹
- 铁苋
- 蟅虫
- 指天蕉
- 菟丝子
- 羊角草
- 天名精
- 乌桕
- 紫葛
- 白子菜
- 山尖菜
- 野蘑菇
- 小百部
- 玉簪
- 阔叶石韦
- 清香桂
- 南藤
- 卷丹
- 山黄皮
- 飞蛾七
- 樟树子
- 南天竹
- 钭叶榕
- 田菁
- 粟米草
- 醋林子
- 蜀葵
- 刺黄连
- 五代同堂
- 苏铁蕨
- 野甘草
- 野海椒
- 蘘荷花
- 秋海棠
- 蔓胡颓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