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子
《中华本草》:青蒿子
拼音注音
Qīnɡ Hāo Zǐ
英文名
Fruit of Sweet Wormwood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annua L.采收和储藏:秋季果产成熟时,采取果枝,打下果实晒干。
原形态
黄花蒿 一年生草本,高40-150cm。全株具较强挥发油气味。茎直立,具纵条纹,多分枝,光滑无毛。基生叶平铺地面,开花时凋谢;茎生叶互生,幼时绿色,老时变为黄褐色,无毛,有短柄,向上渐无柄;叶片通常为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短细,有极小粉末状短柔毛,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具细小的毛或粉末状腺状玟点;叶轴两侧具窄翅;茎上部的叶向下膛渐细小呈条形。头关花序细小,球形,径约2mm,具细软短梗,多数组成圆锥状;总苞小,于状,花全为管状花,黄色,外围为雌花,中央为两性花。瘦果椭圆形。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性味
味甘;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明目;杀虫。主劳热骨蒸;痢疾;恶疮;疥癣;风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服,或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2.《日华子本草》:明目,开胃,炒用;治劳,壮健人小便浸用;治恶疮、疥癣、风疹、杀虱,煎洗。3.《本草纲目》:功同(青蒿)叶。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青蒿子
拼音注音
Qīnɡ Hāo Zǐ
出处
《食疗本草》
来源
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枝,打下果实晒干。
性味
《日华子本草》:"味甘,冷,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明目,杀虫。治芳热骨蒸,痢疾,恶疮,疥癣,风疹。
①《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服,或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
②《日华子本草》:"明目,开胃,炒用;治劳,壮健人小便浸用;治恶疮、疥癣、风疹、杀虱,煎洗。"
③《纲目》:"功同(青蒿)叶。"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外用:煎水洗。
复方
治积热眼涩:采青蒿花或子,阴干为末,每井华水空心服二钱。(《十便良方》青金散)
各家论述
《本草正义》:"青蒿子专治骨蒸,盖凡子皆重,故主里症。且清芬又能疏解血中之滞,则与大苦大寒划除生生之气者,亦尚有间。"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肉桂
- 三点金草
- 雀翘
- 伸筋草
- 鞘菝葜
- 蜻蜒兰
- 上山虎
- 青羊参
- 青鳞鱼
- 三叉凤尾蕨
- 人参
- 雀脑
- 丝点地梅
- 入地蜈蚣
- 三叶茶
- 丝瓜蒂
- 青蟹
- 接骨树皮
- 人乳汁
- 三加皮
- 三升米
- 三叶鬼针草
- 升药底
- 大一面锣
- 黑芝麻
- 还亮草
- 万寿菊
- 东风螺
- 榕须
- 雀榕根
- 丝带蕨
- 青葙
- 青蛙胆
- 青海鸢尾子
- 软蒺藜
- 三对节
- 黄蜀葵
- 三块瓦
- 铅霜
- 野猪皮
- 砂茴香子
- 尾叶越橘
- 芜菁子
- 镜面草
- 玉簪花
- 费菜
- 秤杆升麻
- 木本猪毛菜
- 脓见愁
- 虾须草
- 多花猕猴桃
- 马乳
- 对马耳蕨根
- 华中瘤足蕨
- 枳茹
- 白英
- 小草乌
- 鱼虱子
- 鸢尾
- 铁杆地柏枝
- 艾叶
- 走马胎叶
- 祖司麻
- 威灵仙叶
- 小对叶草
- 紫葳茎叶
- 竹节树
- 云南金莲花
- 熊掌
- 萱草嫩苗
- 血余炭
- 蜈蚣萍
- 玉蜀黍
- 万年青根
- 玉兰花
- 小柳拐
- 鲤鱼鳞
- 野梨枝叶
- 盘羊睾丸
- 竹(鼠留)子油
- 囊距翠雀
- 野海椒
- 天目木姜子
- 榔榆皮
- 鸭脚艾
- 微毛柃
- 玉珊瑚根
- 竹叶椒叶
- 菟丝子
- 香加皮
- 隔山消
- 小酒瓶花
- 阔叶赤车使者
- 醉针茅
- 蛤蒌
- 木半夏叶
- 泽藓
- 滇杠柳
- 藏报春花
- 秃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