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鳃鳗
《中华本草》:七鳃鳗
拼音注音
Qī Sāi Mán
别名
七星子鱼、八目鳗、七星鱼、七星鳗
英文名
lamprey
出处
始载于《吉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七鳃鳗科动物七鳃鳗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mpetra japonica(Martens).采收和储藏:春至秋季捕捞,风干,或鲜用。
原形态
七鳃鳗,体台鳗形,光滑无鳞。尾部侧扁,体长可达60cm以上,约为头长的5.2倍。头圆筒形,口近圆形,呈吸盘状,边缘密布乳突。眼发达,位于头前部。鼻孔1个,位于头背两眼中间。头两侧眼后各具1行7个分离的鳃孔。肛门位于体后部,具一细管状突出。肌节自最后鳃孔至肛门红75节。背鳍2个。第1背鳍较低而短,起点距吻端距尾端约相等。第2背鳍较大,中部很高;前、后部渐低,后部与尾鳍相连,鳍条软而细密。臀鳍很低,始自肛门之后,与尾鳍下叶相连。尾鳍予状,上下叶约等长。无胸鳍和腹鳍。体灰青绿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背鳍上部黑色,尾鳍深黑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部分时期栖息于海中成长后于4-5月回游至浅水河流中砂砾底产卵。卵极小,每次产卵8万万粒,产卵后亲鱼全部死亡。孵出的幼鳗随水漂流,常躲藏于泥沙中夜晚出来摄食,经4-5年后开始变态,入海生活数年,再溯河产卵。为食肉性鱼类,常以吸盘附于大鱼身身,用吸盘内舌上角质齿锉破鱼体,吮吸其血肉。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及松花江等河流中。
化学成分
内含维生素(vitamin)A。[br]鱼皮含维生素B1、B12。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滋补强壮;通经活络;明目。主口眼歪斜;夜盲症;角膜干燥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2条。外用:适量,鲜口捣敷。
各家论述
《吉林中草药》:滋补强壮。治口眼歪斜:七星子鱼捣烂涂敷。向左歪敷右面,向右歪敷左面。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麻柳叶
- 毛山荆子
- 毒鱼藤
- 龙脷叶
- 覆盆子
- 蝉蜕
- 阴香叶
- 大黄茎
- 猴枣
- 广东耳草
- 猪脂膏
- 赤车使者根
- 肚拉
- 海铁树
- 乱草
- 猩猩木
- 六月寒
- 岗边菊
- 大臭黄荆
- 罗汉松
- 山苦菜
- 六角英
- 臭黄荆叶
- 大二郎箭
- 黄唇鱼心
- 回回蒜
- 叉歧繁缕
- 大独叶草
- 赤茯苓
- 九牛力
- 大黄
- 睡菜
- 青葙子
- 南枳椇
- 田高粱
- 两面针
- 三七叶
- 迭裂黄堇
- 杜鹃兰
- 大扁竹兰
- 刺果藤
- 吉祥草
- 假蒟根
- 礞石
- 苜蓿根
- 煨姜
- 鸡爪簕
- 雪上一枝蒿
- 剑叶紫金牛
- 锯齿王根
- 九牛薯
- 柠条花
- 藏羚角
- 过岗龙
- 八角莲
- 苹婆
- 水边指甲花
- 雷公藤
- 密叶天胡荽
- 血余
- 龙须眼子菜
- 海蚯蚓
- 圆叶锦葵
- 挖耳草根
- 卵叶娃儿藤
- 刺猬皮
- 巴巴花
- 银背藤
- 江南卷柏
- 猪肚木
- 箬蒂
- 豺皮樟根
- 篦梳剑
- 薄荷素油
- 假刺藤
- 金丝木通
- 马桂花
- 鲤鱼血
- 砂仁壳
- 多花筋骨草
- 卵叶鳞始蕨
- 野草香
- 瓦楞子
- 伏毛山豆根
- 毛叶柿叶
- 四季素馨花
- 脾寒草
- 玫瑰茄
- 黄瘤孢
- 红石耳
- 网脉山龙眼
- 野牡丹根
- 蓝花扁竹
- 猕猴梨
- 九节菖蒲
- 关东丁香
- 岩蜈蚣
- 松叶防风花
- 桂丁
- 满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