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肉
《中华本草》:象肉
拼音注音
Xiànɡ Ròu
英文名
Elephant as food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象科动物亚洲象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ephas maximus Linnaeus
原形态
亚洲象,身体头庞大,体高可达2.5m,重可达5-6t。头长大,前额凹,颈短。耳较大,似蒲扇,向后遮盖颈部两侧,眼睛小。鼻吻呈圆筒形,突出甚长,舒展伸缩自如,可垂至地面,下面较细,末端为筒形,突出甚长,舒展伸缩自如,可垂到地面,下面较细,末端为鼻孔,杯口状,前缘有一指状突起,是持握器管。雄象上颌门齿突出口外,略向上翘,长达1.5-1.8m,全齿呈圆锥体状,每对象牙重约20kg。四肢粗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全身灰色或棕灰色,皮厚,皱褐多,稀疏地散生着粗毛。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湿度较高的热带、亚热带或其复合类型的沟谷,山坡及稀树地带。具群居性,性喜水,早晨及夜晚觅食,爱吃野芭蕉芦类、棕叶芦、董棕、各种竹类。资源分布:分布于亚洲南部各国,我国仅云南南部及西南部有分布,数量不多。
化学成分
主要含蛋白质外,尚有脂肪、碳水化物(如糖原)、有机酸、非蛋白性含氮物质(如肌酸(creatine)和无机盐等。脂肪组织的三甘油脂含棕桐酸(palmitic acid)极高。蛋白质主力肌球蛋白(myosin)、肌动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tropomyoglobin)、 肌动球蛋白(actomyosin)、清蛋白(albumin)、肌红蛋白(myoglobin)、血红蛋白(hemoglobin)。其所含维生素比一般温带动物的肉丰富得多。
性味
味甘;淡;性平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解毒疗疮。主秃疮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烧灰研末调涂。
注意
《开宝本草》:“不堪啖。多食令人体重。”
各家论述
1.《开宝本草》:主秃疮,作灰和油涂之。2.《本经逢原》:象油,能去垢涤痰。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象肉
拼音注音
Xiànɡ Ròu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象科动物亚洲象的肉。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象皮"条。
化学成分
主要含蛋白质外,尚有脂肪、碳水化物(如糖原)、有机酸、非蛋白性含氮物质(如肌酸)和无机盐等。脂肪组织的三甘油酯含棕榈酸极高。蛋白质主为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动球蛋白、白蛋白、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其所含维生素比一般温带动物的肉丰富得多。
性味
甘淡,平。
①《本草拾遗》:"味咸酸。"
②《开宝本草》:"味淡。"
③《纲目》:"甘淡,平,无毒。"
功能主治
《开宝本草》:"主秃疮,作灰和油涂之。"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柠檬皮
- 鬼灯笼
- 路郎鸡
- 吉笼草
- 小黄素馨
- 黄缅桂果
- 刺楸
- 山稔根
- 紫玉簪根
- 獐牙菜
- 山慈姑叶
- 一枝蒿
- 白勒
- 亮菌
- 东廧子
- 七鳃鳗
- 鹅绒藤
- 镜面草
- 对节叶根
- 碱花
- 红背叶
- 地钱
- 白蜡花
- 滇姜三七
- 太白三七
- 黄羊角
- 白桂
- 了哥王子
- 广藿香
- 虎杖
- 狗牙根
- 光慈姑
- 迭裂黄堇
- 短柱梅花草
- 苦芥
- 毒蛆草
- 月见草油
- 肾精子
- 鹅观草
- 清香桂
- 杏仁
- 红叶树子
- 香胶木叶
- 鸡毛狗
- 小柿子
- 向日葵壳
- 猫腿姑
- 大苞叶千斤拔叶
- 野猪蹄
- 吴茱萸叶
- 蜘蛛蜕壳
- 小铜锤
- 榕树
- 五指茄
- 野京豆
- 算盘子根
- 王母钗
- 吴茱萸根
- 骨把
- 芡实
- 红橡木子
- 狼牙委陵菜
- 琉璃草果实
- 香排草
- 雀头血
- 叶上花
- 了哥王
- 黄杞皮
- 刺瓜
- 西伯利亚青兰
- 草问荆
- 五指毛桃根
- 砂仁壳
- 椿叶
- 崖姜
- 落地生根
- 红龙
- 山马兰
- 桂丁
- 硬水黄连
- 地麻黄
- 白背小报春
- 白果根
- 林背子
- 西南山茶
- 螺蛳
- 豪猪千
- 鸭屎树
- 七星鱼
- 墨旱莲
- 牛筋
- 桂花
- 芋头花
- 三丫苦叶
- 黄毛榕
- 糖茶藨
- 大树跌打
- 阳桃
- 兜兰
- 地红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