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丫苦叶
《*辞典》:三丫苦叶
拼音注音
Sān Yā Kǔ Yè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三丫苦的叶。随时可采。
原形态
三丫苦(《岭南采药录》),又名:三叉虎、斑鸠花、三枝枪、三叉苦、三丫虎、三拜苦、小黄散、消黄散。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树皮灰白色,不剥落;嫩芽具短毛,余秃净。叶对生;指状复叶,叶柄长4.5~8厘米;小叶3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5厘米,纸质,先端长尖,基部渐狭而成一短柄,全缘。花单性,圆锥花序,腋生,有近对生而扩展的分枝,被短柔毛;小苞片三角形;花萼4,矩圆形,长不及1毫米,具短毛;花瓣4,黄色,卵圆形,长不及1.5毫米;雄花的雄蕊4枚,长过花瓣1倍;雌花的子房上位,4室,被毛,花柱有短毛,柱头4浅裂。果由4个分离的心皮所成,直径4~6毫米,间有发育不健全的1~3个心皮。种子黑色,圆形,径约3毫米,光泽。花期5~6月间。果期11~12月。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三叉虎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山谷,溪边,林下。分布我国南部各地。
化学成分
叶含生物碱。
性味
苦,寒。
①《岭南采药录》:"味苦,性寒。"
②《广西中药志》:"苦微辛,凉,无毒。"
③《云南中草药选》:"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疮疡。
①《岭南采药录》:"清热毒。治跌打发热作痛。"
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祛风湿,止痒。治跌打损伤,疮疡,疟疾。"
③《广西中药志》:"治风湿骨痛,感触痧气。"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燥湿止痒。防治流感,流脑,乙型脑炎;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黄疸型肝炎,虫蛇咬伤,疖肿,湿疹,皮炎,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6~1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脑炎初期:三叉苦叶二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②治外感痧气:三丫苦叶二至三两,煲水分数次服。(《广西中药志》)
③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鲜三丫苦叶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虫蛇咬伤,疖肿,跌打,扭伤:三丫苦鲜叶捣烂外敷。(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耳内生疖:主丫苦鲜叶捣烂取汁,滴耳。(《广西中草药》)
⑥治创伤,止血埋口:三丫苦叶适量,捣烂外敷。(《广西中药志》)
⑦解钩吻中毒:三丫苦叶,干者用二两,生者酌加,煎水服。(《岭南草药志》)
⑧治鼠咬伤发作,引起淋巴腺肿:三丫虎叶二钱,黄糖酌量,共捣烂冲滚水服,连服数次。外用黑叶荔枝肉敷患处,连敷数次。(《岭南草药志》)
⑨治湿疹、皮炎、痔疮:三丫苦叶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山麻
- 玉
- 盐匏藤果
- 白兰花叶
- 石鳖
- 蓍草
- 柏子仁
- 牛胆参
- 鳜鱼胆
- 鸭脚黄连
- 猫儿黄金菊
- 玉柏
- 盐胆水
- 大发表
- 石韦毛
- 三叉苦
- 玉蜀黍苞片
- 白蔻
- 石风丹
- 沙斑鸡
- 沙果
- 三丫苦叶
- 杉叶藻
- 寒莓叶
- 三叉虎根
- 点腺过路黄
- 八仙过海
- 蟛蜞菊
- 黄茄花
- 竹林标
- 秋木瓜
- 盐酸树
- 硬叶吊兰
- 假连翘叶
- 山薄荷
- 玉簪叶
- 连翘
- 鱼腥草
- 水蓼
- 水黄
- 萝芙木
- 五倍子苗
- 蛇接骨
- 雪山一支蒿
- 鸭脚木
- 羊不食
- 乱角莲
- 斑竹壳
- 泡桐叶
- 黄花稔
- 盐肤木
- 硬枝黑锁梅
- 薄荷素油
- 蚌壳草根
- 七厘丹
- 狗脑
- 麻秸
- 硬水黄连
- 玉米
- 洋鸭
- 淫羊藿
- 青藤子
- 鹿茸草
- 团花龙船花
- 毛荚决明
- 红花点地梅
- 玉米须
- 扁豆藤
- 碗花草
- 鹰爪花根
- 山大黄
- 沙松果
- 青杠碗
- 白云瓜
- 麒麟菜
- 苏木蓝
- 雀头血
- 牙疳药
- 盐匏藤
- 鸢脑髓
- 水龙
- 罂粟
- 粤万年青
- 慈菇
- 尿泡草
- 大戟
- 大冷水麻
- 厚皮香
- 无患子
- 鳝鱼皮
- 黑石珠
- 东北红豆杉
- 金花蚤草
- 优若藜
- 金钱橘饼
- 猪胆
- 白花油麻藤
- 铜棒锤
- 翠雀花
- 六月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