鲦鱼
《中华本草》:鲦鱼
拼音注音
Tiáo Yú
别名
鮂、黑鰦、白鲦、餐鱼、参鱼、肉条鱼、白漂子、鲹子、青鳞子
英文名
fish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纲目》:鲦鱼生江湖中,小龟也,长仅数寸。形狭而扁,状如柳叶。鳞细而整,洁白可爱,性好群游。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culter lcucisculus (Basilewsky.)
原形态
鲦鱼,体细长侧扁,背部轮廓几乎成一直线,腹部略弯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腹棱完全。头呈三角形略尖。口端位,斜裂。眼位于头的前部。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成钩状。鳞耙15-20。侧线鳞45-57,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向下急剧弯折,成一角度,沿腹侧行至臀鳍其部处复又向上弯折,然后沿着尾柄中线直达尾鳍基部。背鳍3,7,具有光滑的硬刺,其长约为头长的2/3,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3,11-14。尾鳍深叉。全身银白色,体背淡青灰色,尾鳍边缘灰黑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中上层鱼类。栖于河流、湖泊沿岸水体上层,是极常见的小型鱼类。杂食性。从春至秋常集群于沿岸浅水区游动觅食。资源分布:除我国西部高原外,其作地区的诸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中均有分布。
形状
四季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温中止泻。主胃脘冷痛;肠寒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各家论述
《纲目》:暖胃,止冷泻。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鲦鱼
拼音注音
Tiáo Yú
别名
鮂、黑鰦(《尔雅》),白鲦(《毛诗笺》),参鱼、肉条鱼(《尔雅翼》),鲹鱼(《纲目》),白漂子(《黑龙江流域鱼类》),鲹鲦(《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
原形态
体细长,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鳃耙15~18。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而带钩形,侧线鳞45~57,侧线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突然向下弯折,成一明显的角度。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Ⅲ11~14。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它鳍均为浅黄色。
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食物主要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产卵期约在5~7月间。冬季潜居于深水层。
生境分布
分布很广,我国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心。"
功能主治
《纲目》:"暖胃,止冷泻。"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鼠舌草
- 胡麻花
- 紫红鞭
- 黄颔蛇骨
- 野马肉
- 水蓼
- 风轮菜
- 露兜竻蔃
- 华东瘤足蕨
- 鷃
- 鸭脚蓼
- 蜀葵子
- 七叶薯
- 八角莲
- 绣线菊根
- 朝鲜崖柏仁
- 紫楠根
- 野猪脂
- 番石榴树皮
- 白附子
- 臭黄荆根
- 绵参
- 长春花
- 桑柴灰
- 大块瓦
- 狗乳汁
- 地柏枝
- 红葱
- 柳叶亚菊蒿
- 野席草根
- 水松皮
- 树刁
- 甜远志
- 罗望子叶黄檀
- 痢止蒿
- 干旱毛蕨
- 狼把草
- 地钱
- 蓝叶棵
- 高原点地梅
- 鹳肉
- 香油罐
- 茯神木
- 列当
- 万年蒿
- 对虾壳
- 牛耳散血草
- 粘毛黄花菍
- 粉叶地锦
- 翻白柴
- 短蕊万寿竹
- 钱针万线草
- 藜茎
- 大麦秸
- 鮹鱼
- 仙人杖
- 肥皂荚
- 三台红花
- 小棕包
- 豆麻
- 崖松
- 白云瓜梗
- 岩白菜素
- 蔷薇根
- 老龙皮
- 红豆
- 兴安薄荷
- 红花苗
- 飞燕草
- 雷丸
- 小檗
- 迭裂黄堇
- 海狸香
- 毛叶嘉榄
- 厚朴
- 高山金挖耳
- 飞扬草
- 毛水苏
- 破头风
- 麝香
- 灯心草
- 山黄豆藤
- 光明盐
- 凹裂毛麝香
- 綟木
- 荔枝草
- 红轮千里光
- 冰草白穗
- 滑石粉
- 枣核
- 天萝水
- 苦壶卢花
- 向日葵
- 鹅
- 马尿泡
- 天竺黄
- 毛冬瓜根
- 大浮萍
- 冬里麻根
- 菠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