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鲴鱼
《中华本草》:黄鲴鱼
拼音注音
Huánɡ Gù Yú
别名
黄骨鱼、黄姑子、黄尾刁、黄片、黄尾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黄鲴鱼,生江湖中,小鱼也。状似白鱼,而头尾不昂,扁身细鳞,白色,阔不逾寸,长不近尺。可作鲊葅,煎炙甚美。鱼肠肥曰鲴,此鱼肠腹多脂,渔人炼取黄油燃灯,甚鱼鱼鯹也。南人讹为黄姑,北人讹为黄骨鱼。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黄尾鲴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
黄尾鲴,体长侧扁,腹部圆,在肛门前有一短而不明显的腹棱,个体较银鲴厚。头尖,吻钝,口下位,横裂,下颌有较发达的角质缘。鳃耙47-51。下咽具3行,长而侧扁,侧线鳞62(10-12)/(5-6-V)68。背鳍3,7。最后一根不分支鳍条为光滑的硬刺。臀鳍3,9-11。背部黑灰色,腹部及体侧下半部银白色,鳃盖后缘有一浅黄色斑条。尾鳍分叉,呈显着的黄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江河中常见的一种小型鱼类。栖息于江河、湖泊等宽阔的水域中下层,为杂食性鱼类。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甘肃、山西、河北、福建、山东,海南亦有。
性味
味甘;性湿
归经
胃经
功能主治
温中止泻。主胃寒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注意
不宜多服。
各家论述
《纲目》:白煮汁饮,止胃寒泄泻。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黄鲴鱼
拼音注音
Huánɡ Gù Yú
别名
黄姑、黄骨鱼(《纲目》)。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鲤科动物黄尾蜜鲴的肉。
原形态
体形长而侧扁,腹部圆,在肛门前有一不明显的腹棱,体长约20余厘米,头呈圆锥形,颇小。吻圆钝,口下位,成一横裂,下颌有较发达的软骨质的薄边缘,眼位于头侧近吻端。下咽齿3行,侧扁而长。鳞片中等大,侧线鳞63~68,背鳍Ⅲ7,最后一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臀鳍Ⅲ9~11。体背部黑灰色,腹部及体侧下半部银白色,在鳃盖的后缘有一浅黄色的斑条,尾鳍呈显着的黄色。
生活于江河、湖泊等宽阔的水域中,常栖于中下层,产卵期4~6月。
生境分布
分布长江流域。山西、河北、山东、海南及福州等地亦有。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纲目》:"白煮汁饮,止胃寒泄泻。"
注意
《医林纂要》:"多食令人发热作渴。"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树地瓜根
- 野花椒皮
- 胆木
- 大黄茎
- 兔肉
- 石蔓藤
- 野烟
- 糯稻根
- 猴接骨草
- 紫楠
- 天泡子
- 苦瓜花
- 金发草
- 鲨鱼翅
- 香唐松草
- 麻叶荨麻
- 牛皮草
- 花蕊石
- 叶上珠根
- (鱼彭)鱼脑
- 榼藤
- 月季花根
- 药用倒提壶
- 荚囊蕨
- 百合
- 千金坠
- 蛇含石
- 红升丹
- 对叶林
- 火焰子
- 蒌油
- 叶下红
- 月季花
- 血见愁
- 红郎伞
- 火殃簕
- 臭菘种子
- 黑鳞大耳蕨
- 玉蜀黍叶
- 蚬肉
- 虎耳草
- 圆萼刺参
- 野马追
- 白鱼尾果
- 波缘楤木
- 飞来鹤
- 扁蕾
- 一颗针
- 熊脂
- 宽羽线蕨
- 蝌蚪
- 千日红
- 黄波罗果
- 野油麻
- 铁草鞋
- 甜叶菊
- 天荞麦根
- 鲳鱼
- 马耳草
- 灯台树
- 细叶桉果
- 黄花虱麻头
- 苍耳
- 花叶秋海棠
- 苦苣根
- 红酸七
- 壁钱幕
- 刻裂紫堇
- 竹林消
- 牙疳药
- 千叶独活
- 广东升麻
- 华金腰子
- 萱藻
- 火赤链蛇
- 白粱米
- 饱饭花果
- 天青地红
- 山柳
- 野桂花
- 粗黄草
- 广州山柑
- 鸬鹚(鸬鹚)
- 岩扫把
- 天王七果实
- 药茴香
- 圆柏叶
- 猪鬃刚
- 粗叶悬钩子
- 云南金莲花
- 南方红豆杉
- 楸叶
- 藤乌
- 白薇
- 黑心解
- 催吐萝芙木
- 白檀
- 田基黄
- 斑竹壳
- 黔桂醉魂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