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翅
《中华本草》:鲨鱼翅
拼音注音
Shā Yú Chì
别名
鲛鱼翅、鲛鲨翅、沙鱼翅、金丝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鳍。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stelus manazo Bleeker采收和储藏:加工鲨鱼肉时,取其鳍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1.白斑星鲨,体细长,一般在1m以内。头宽,吻稍厚,前端钝。眼椭圆形,瞬褐平横外露,眼后有小型喷水孔。鼻孔位于口至吻的1/3处,有鼻瓣。口呈三角形,距吻端,有唇褶,上唇褶宽扁而长,下唇褶狭而短。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鳃孔5个,前3个较宽,比眼径较大。最后2个较狭,位于胸鳍上方。背鳍2个,第1背鳍约于体腔中部上方,上角圆钝,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第2背鳍稍小,形状相似。臀鳍小,起点约与第2背鳍基底中部相对。胸鳍中大,始于第5鳃孔下方,后缘斜直或微凹。腹鳍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下方,内角较尖。尾鳍狭长,上叶直而略窄下叶前部微突,中后部有一凹缺,后部三角形突出。背面和上侧面灰褐色,沿侧线及侧线上方散布着许多不规则的白色斑点;鳍褐色,边缘较淡,下侧面和腹面银白色。2.灰星鲨,体细而延长,体长1m左右。头平扁,吻中等长,背视近三角形。眼椭圆形。鼻孔宽大,前鼻瓣中部具一舌状突出,出水孔半露。口颇小,三角形,两侧斜行,前端圆钝,下颌稍短,口闭时上颌牙全露,下颌牙只在缝合处露出。上唇褶粗大而短,下唇褶细而较长,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喷水孔小,横椭圆形,两端尖,位于眼角下后方。鳃孔5个,狭小,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鳍2个,第1背鳍颇大,较后位,上角圆钝,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第2背鳍稍小,上角钝圆,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腹鳍比第2背鳍稍小,鳍脚平扁延长。胸鳍中等大。体背侧面为褐色,腹面白色,各鳍紫褐色,后缘较浅淡,体无白色斑点。3.白斑角鲨,体较细长,体长1-1.5m。头宽扁而长,吻长,前缘窄尖。眼椭圆形,无瞬膜,鼻孔中等大,几平横,口浅弧形,近于横列,上唇褶宽扁,下唇褶较短。齿上下颌同型,下颌齿稍宽。喷水孔肾形,颇大,鳃孔5个颇小。背鳍2个,各具1硬棘。第1背鳍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或稍后,第2背鳍小,距腹鳍较近。臀鳍消失。胸鳍颇宽大,鳍端伸达第1背鳍硬棘下方。腹鳍近方形,位于两背鳍之间的后半部下方。尾鳍宽短,帚形,上叶发达,下叶后部无缺刻。体灰褐色,腹面白色,幼体背面及上侧面具圆形或长形白斑2纵行,随年龄增长而白斑减少,成体仅在上侧留存几个不显明白斑。各鳍暗褐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近海。以软体动物、虾、蟹及小鱼为食。卵胎生,每产10余仔。2.栖近海暖温水域。主要食甲壳动物。胎生,每胎产10余仔。3.栖息于近海沿岸区域,适温为6-14℃,随水温季节变化而回游,主食小型鱼类及无脊椎动物。卵胎生。每胎产10-13仔。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黄海和东海等水域。2.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3.我国分布于黄海和东海。
化学成分
鳍含弹性素(elastoidin)及多种氨基酸。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肾;肺;胃经
功能主治
益气;补虚;开胃。主虚劳;胃虚;腹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或煅炭研末。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屈头鸡根
- 通脱木花上粉
- 华南胡椒
- 糯芋
- 长松
- 川木香
- 皮袋香
- 峨眉蕨贯众
- 大叶紫珠
- 大黄
- 麻皮
- 铁力木
- 罗锅底
- 薤白
- 土羌活
- 单花鸢尾
- 定木香
- 蝴蝶花
- 斑茅花
- 白沙蒿
- 海南三七
- 李子
- 香苏草
- 白花鹅掌柴
- 秀丽野海棠
- 畲山羊奶子
- 皱叶子
- 鮧鱼尾
- 苦葛花
- 荛花
- 苦生叶
- 黄背草果
- 芙蓉菊根
- 猪殃殃
- 竹林霄
- 青礞石
- 翠雀花
- 山苏子根
- 落葵花
- 扭序花
- 珍珠绣球
- 山半夏
- 天山雪莲花
- 珍珠母
- 珠芽半支
- 刺玫果
- 竹叶椒
- 石风车子叶
- 竹沥
- 刺瓜
- 鹳骨
- 仙百草
- 金钗石斛
- 小白蜡条
- 皂角菌
- 旱菜
- 吹云草
- 苦丁茶
- 麻风树
- 小茅香
- 苦白蜡
- 柽乳
- 蘡薁
- 细叶香桂
- 向日葵根
- 灯蛾
- 米皮糠
- 鹄绒毛
- 苦壶卢花
- 野猪头骨
- 赛金刚
- 苦荞麦
- 鲨鱼胆
- 尖尾风
- 竹叶兰
- 铁拳头
- 凤尾蕉叶
- 瓜子藤
- 木棉根
- 干岩矸
- 万丈深
- 大画眉草
- 小酒瓶花
- 山樱桃
- 苦蒿
- 南木香
- 柳叶
- 柞树叶
- 斑叶兰
- 南瓜根
- 白苏子
- 槲叶
- 蓬莱葛
- 红花岩松
- 丁香根
- 多刺绿绒蒿
- 破头风
- 山狸子肉
- 糖橘红
- 上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