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羽线蕨
《中华本草》:宽羽线蕨
拼音注音
Kuān Yǔ Xiàn Jué
别名
九龙盘、一包金、骨碎补
英文名
Broad-pinna Colysis
出处
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宽羽线蕨的根茎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ysis pothifolia(Don)Presl [Hemionitis pothifolia Don]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植株高60-100cm。根茎粗壮,长而横生,密被黑褐色、披针形鳞片,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近全缘。叶远生,近二型;营养叶的叶柄长20-40cm,禾秆色,干后有狭沟数条,疏被鳞片;叶片纸质,长圆状卵形,长20-50cm,宽15-25cm,一回深羽裂达叶轴;羽片或裂片4-10对,对生,下部的全部分离,线状披针形或披针状长圆形,长5-20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稍狭而下延成狭翅,全缘或有时呈浅波状,有软骨质的边;孢子叶的叶柄较长,叶片与营养叶同形;叶脉两面明显,侧脉及小脉稍隆起,小脉网状,内藏小脉通常分叉或有时单一,顶端有棒状的水囊。孢子囊群线形,棕色,斜展,几接近中脉而不达叶边,在每对侧脉之间排成1行,连续或有时间断;无囊群盖。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湿地或岩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
宽羽线蕨全草中含有α-芒柄花二烯(α-onoceradiene)和边氧化物酶(peroxidase)。
性味
淡;涩;温
归经
脾;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散瘀止痛。主风湿腰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淡、微涩、性温。有补虚强筋的功能。用于跌打损伤。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全叶青兰
- 长白假水晶兰
- 大叶藤
- 薜荔
- 竹叶榕
- 黄接骨丹
- 铁鞭草
- 蒟蒻薯
- 冰
- 通肠香
- 粪鬼伞
- 红楠皮
- 刺梨子
- 广西过路黄
- 鸡屎白
- 毛黄连
- 藏三七
- 萹蓄
- 木兰皮
- 鬣羚角
- 柳絮
- 九香虫
- 鼋膏
- 小叶黑面叶
- 椒蒿
- 山麻黄
- 剪刀草
- 蜥蜴
- 江珧柱
- 喜树皮
- 杏香兔耳风
- 刺果藤仲
- 长节珠
- 竹叶参
- 狭穗鹭兰
- 刺藦苓草
- 小叶爬岩香
- 甜瓜子
- 眼子菜根
- 圆叶野扁豆
- 索骨丹
- 芡实根
- 水塔花叶
- 木香子
- 交让木
- 毛蕊花
- 雁肪
- 紫苏叶
- 雷公连
- 支柱蓼
- 地牯牛
- 海桐花
- 蟋蟀
- 麦撇花藤
- 山羊肝
- 火炭母草
- 滇南美登木
- 独龙
- 草果药
- 南方六道木
- 螳螂跌打
- 木槿根
- 麻黄
- 马尾伸筋
- 蝮蛇骨
- 煅石膏
- 茜草根
- 白龙穿彩
- 吐烟花
- 叶子花
- 鸡血七
- 打火草
- 白绿叶果实
- 见血清
- 海龙
- 笔罗子
- 覆盆子
- 瓜蒌子
- 番荔枝叶
- 乌桕木根皮
- 鼠牙半支
- 南天竹根
- 散血莲
- 老鼠耳
- 鞘菝葜
- 林荫千里光
- 绵参
- 毛大丁草根
- 赤茯苓
- 海芋
- 附地菜
- 苦绳
- 苜蓿
- 管仲
- 虫白蜡
- 黄海葵
- 春花木
- 节节草
- 小九节铃
- 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