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油草
《中华本草》:幼油草
拼音注音
Yòu Yóu Cǎo
别名
高墩草、日本花点草、小九龙盘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花点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anocnide japonica B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20cm。根茎短,茎基部分枝,直立或斜升,常细弱,稍透明,疏生向上弯曲的短伏毛。叶互生;叶柄长约1cm;托叶卵形,斜展;叶片菱状卵形、三角形或近扇形,长和宽见相等,约1-2cm,先端钝,基部宽楔形至截形,边缘具粗钝圆锯齿,两面疏生短柔毛和少数螫毛,上面钟乳体小,点状或狭条形。花单性,紫色,雌雄同株或异株;雄花序出自茎梢叶腋,具细长梗,长于叶,分枝较稀疏,雄花径约2.8mm,花被片5,雄蕊5,对生;雌花序生于推花序下方,具短梗或近无梗,分枝短而密集,雌花花被片4,长约1mm,被有长白毛,内包雌蕊1,柱头呈毛笔头状1簇。瘦果卵形,有点状突起。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下和沟边。资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淡;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止血。主黄疸;肺结核咳血;潮热;痔疮;痱子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各家论述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咳嗽痰血兼有潮热,全草一至二两,加苍术三至四钱,水煎,每日早晚饭前加冰糖或白糖分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幼油草
拼音注音
Yòu Yóu Cǎo
别名
高墩草(《笺卉》)。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荨麻科植物花点草的全草。
原形态
多年生小草本,高10~20厘米。基部分枝,具匍匐茎,茎细弱,稍透明状,被有上向的毛。叶互生;菱状卵形或稍三角形,长和宽几相等,约1~2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钝圆锯齿,上面疏生长毛和点状突起,下面疏生短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花紫色;雄花序出于枝梢叶腋,具细长梗;雌花序出于上部叶腋;雄花花萼5裂,雄蕊同数;雌花花萼4裂,裂片有长白毛,雌蕊1,柱头呈毛笔状。瘦果卵形,有点状突起。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麓阴湿处。分布长江流域中、下游及台湾等地。
功能主治
《浙江天日山药植志》:"治咳嗽痰血兼有潮热,全草一至二两,加苍术三至四钱,水煎,每日早晚饭前加冰糖或白糖分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石鳖
- 蚌壳草
- 豆瓣七
- 紫油木叶
- 水红木叶
- 鼠胆
- 川牛膝
- 水芹菜
- 野花椒皮
- 竹叶子
- 鱼串草
- 草红藤
- 牛肋筋
- 蜂房
- 紫红鞭
- 雕骨
- 大昏头鸡
- 黄缅桂果
- 花皮胶藤
- 通骨消茎叶
- 牛目椒
- 野颠茄
- 诃子叶
- 大烟锅草
- 茶绒
- 岩败酱
- 滇白芷
- 青刺尖
- 小花鸢尾
- 青葙
- 蟒蛇草
- 楮树白皮
- 银紫丹参
- 角螺厣
- 乌苏里黄芩
- 火绳树
- 雪药
- 水细辛
- 建神曲
- 地绵绵
- 粤万年青
- 大果卫矛
- 陈火腿骨
- 小叶野决明
- 沼地马先蒿
- 芦根
- 蜂蜡
- 芋梗
- 芙蓉花
- 芭茅果
- 白绿叶
- 草金杉
- 假葡萄
- 鹈鹕脂油
- 獐耳细辛
- 滇丹参
- 石耳
- 老君须
- 毛桐
- 假辣蓼
- 通天连
- 黄杨叶
- 木蝴蝶
- 辣薄荷
- 水茄冬叶
- 滇西风毛菊
- 千金坠
- 紫柚木
- 蚌兰叶
- 龙虾
- 椴树根
- 滇绣球
- 马边绣球
- 藏鮡肉
- 凤眼果根
- 芋头花
- 虎皮草
- 茶子
- 山姜花
- 营实
- 紫花芥
- 粉团花
- 鹤肉
- 二仙桃
- 玉米须
- 紫萁贯众
- 石寄生
- 鸢翅骨
- 雪山甘草
- 石花
- 黑穗画眉草
- 蓑草根
- 对对参
- 沉香曲
- 郎伞木
- 曾青
- 假刺藤
- 水稻清
- 黄毛榕
- 水狼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