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花
《中华本草》:芋头花
拼音注音
Yù Tou Huā
别名
芋苗花
英文名
Flower of Dasheen
出处
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花序。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采收和储藏:花开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芋,湿生草本。根茎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褐色,具纤毛。叶基生,2-3枚或更多,叶柄肉质,长20-90cm,绿色,基部呈鞘状;叶片卵状广椭圆形,长20-50cm,质厚,盾状着生,先端短而锐尖,基部耳形,耳片钝头,全缘,呈波状。花序柄常单生,短于叶柄;佛焰苞长短不一,一般为长20cm左右;管部绿色,长约4cm,粗2.2cm,长卵形;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17cm,展开成舟状,边缘内郑,淡黄色至绿白色;肉穗花序长约10cm,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位于下部,长3-3.5cm,中性花序位于中部,长3-3.3cm,雄花序位于上部,长4-4.5cm,先端骤狭,附属器钻形,长约1cm。期期2-8月。
生境分布
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
味辛;性平;有毒
归经
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理气止痛;散瘀止血。主气滞胃痛;噎膈;吐血;子宫脱垂;小儿脱肛;内外痔;鹤膝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炎症及出血者忌用。”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治隔食,炒用。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气痛,除湿。3.《四川中药志》:治内外痔疮,吐血及小儿脱肛。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芋头花
拼音注音
Yù Tou Huā
别名
芋苗花(《生草药性备要》)。
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花蕾。
原形态
详"芋头"条。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平,味麻,有毒。"
功能主治
治胃痛,吐血,子宫脱垂,痔疮,脱肛。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隔食,炒用。"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气痛,除湿。"
③《四川中药志》:"治内外痔疮,吐血及小儿脱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吐血:芋头花五钱至一两,炖腊肉或猪肉服。(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子宫脱垂,小儿脱肛,痔核脱出:鲜芋头花三至六朵,炖陈腊肉服。(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鹤膝风:芋头花、生姜、葱于、灰面。共捣烂,酒炒,包患处。(《四川中药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澜江百合
- 木瓜根
- 西藏桃叶珊瑚根
- 水翁根
- 清风藤
- 山橘叶
- 仙半夏
- 芒萁骨根
- 葶苈
- 毛叶西香罗勒
- 旱柳叶
- 花血藤
- 生藤
- 地莓子
- 引水蕉
- 多穗石柯
- 石花
- 化药
- 云支花
- 倒赤伞
- 榄李树汁
- 肾果小扁豆
- 滇羌活
- 尾花细辛
- 白头翁花
- 水茴香藻
- 燕窝
- 胡燕卵
- 水虾草
- 细叶大戟
- 山羊参
- 木锥花
- 吹火筒
- 宽叶紫萁
- 石莲
- 倒触伞
- 胡麻草
- 红曲
- 羊乳
- 薅田藨
- 山胡椒叶
- 羊蹄叶
- 东北雷公藤
- 水细辛
- 羊屎条花
- 梅花冰片
- 火头根
- 野烟叶
- 蒿枝七
- 地黄瓜
- 大葫芦
- 石夹生
- 衡州乌药
- 唇香草
- 牯牛卵囊
- 越西木香
- 茄花
- 野樱花
- 毛莸
- 刺玫果
- 绣球防风果
- 木瓜枝
- 水绵
- 栗花
- 吊岩风
- 凤眼果根
- 佩兰
- 云实
- 山扁豆子
- 裂序楼梯草
- 头顶一朵花
- 山苏木
- 柚树寄生
- 千金子
- 对叶豆
- 小儿腹痛草
- 盐匏藤果
- 天山堇菜
- 红果冬青
- 刺梨
- 木兰花
- 兰竹参
- 羊靥
- 腐卑
- 栲栗果壳
- 臭灵丹
- 香叶根
- 华东瘤足蕨
- 蒌叶
- 虾子花
- 水珠草
- 杏叶
- 马宝
- 山甘草根
- 斑瓣虎耳草
- 水湿柳叶菜
- 岭南花椒根
- 山野扁豆
- 喜鹊肉
- 四方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