鳟鱼
《中华本草》:鳟鱼
拼音注音
Zūn Yú
别名
鮅、赤眼鱼、红目鳟、红眼棒、红眼鱼、醉角眼、野草鱼
英文名
Trout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纲目》:鳟鱼,处处有之。状似鍕而小,赤脉贯瞳,身圆而长,鳞细于鲜,青质赤章。好食螺蚌,善于遁网。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赤眼鳟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骨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
赤眼鳟,体长,略呈圆筒状,后段稍侧扁,腹部圆,外形似草鱼。头呈圆锥形,吻钝,口端位,口端位,呈弧形。上颌两侧有两对短小的须,下咽齿呈圆形,侧线鳞45(6-7)/(3-V)48。背鳍3,7-8,无硬刺。胸鳍1,14-15。臀鳍3,7-8。体背深灰色,腹部淡黄色。体侧及背部每一鳞片基部有黑色斑,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流速较缓的水域或湖泊。为杂食性鱼类。资源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西自四川,东到江浙一带的江河与湖泊,均有分布。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胃经
功能主治
暖胃和中;止泻。主反胃吐食;脾胃虚寒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注意
患疮疡疥癣者慎服。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鳟鱼
拼音注音
Zūn Yú
别名
鮅(《尔雅》),赤眼鱼(《说文》),红目鳟(《脊椎动物分类学》)。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鲤科动物赤眼鳟的肉。
原形态
体长,略呈圆筒状,后段稍侧扁,腹部圆。体长约30厘米。头呈圆锥形,吻钝。口端位,口裂突,呈弧形。唇厚,上颌两侧有2对不明显的短须。下咽齿3行,顶端钩状。眼大。鳞圆形,侧线鳞43~48。背鳍Ⅲ7~8,无硬刺,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Ⅲ7~8。体背深黑色,腹部浅黄,体侧及背部鳞片基部各有一黑色的斑块,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眼上半部有一块红斑。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呈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栖息于流速较慢的水中。
生境分布
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
性味
①《七卷食经》:"味酸,热。"
②《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纲目》:"暖胃和中。"
注意
①《七卷食经》:"多食发疮。"
②《纲目》:"多食动风热,发疥癣。"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钟乳石
- 野猪头骨
- 酢浆草
- 自消容
- 一把伞
- 盘羊睾丸
- 肖鸢尾根
- 狭眼凤尾蕨
- 苦参实
- 桂枝
- 香加皮
- 钻地风
- 小大黄
- 定木香
- 双花堇菜
- 猴头菌
- 斩龙剑
- 山苏子根
- 小丁香
- 全缘榕
- 老鼠竻
- 山慈菇
- 莲蓬草
- 松球
- 红沙
- 红靛
- 羊骨
- 狗蹄
- 马肋巴
- 芋儿七
- 马桑根
- 菠萝根叶
- 野油麻
- 榆树
- 狭果茶藨
- 竹叶椒
- 水黄杨木
- 石灰
- 波叶紫金牛
- 白扁豆
- 鱼尾葵根
- 菜豆树
- 梓实
- 三花枪刀药
- 霸王七
- 歪头菜
- 长白鱼鳞松
- 柘树果实
- 蝙蝠葛叶
- 鸭卵
- 石龙子
- 龟胶
- 自来血
- 走马胎
- 龙葵子
- 栗柄金粉蕨
- 细叶香桂
- 蓬莱葛
- 蘽根
- 大鲵
- 天鹅毛
- 红花栝楼
- 过江龙
- 细叶桉
- 珠兰
- 古山龙
- 紫叶秋海棠
- 对马耳蕨根
- 心叶百合
- 薜荔果
- 女萎
- 狸骨
- 姜黄
- 鹈鹕油
- 臭菘种子
- 樟树叶
- 帕梯
- 顶头马蓝
- 棱子芹
- 珍珠伞
- 七星草乌
- 波罗蜜叶
- 装饰卷柏
- 大黑蒿
- 小野鸡尾
- 樟脑
- 牡鼠粪
- 芒硝
- 槲叶
- 魔芋
- 横经席叶
- 鹧鸪脚
- 黄秦艽
- 朴树
- 大田基黄
- 月见草油
- 冷蕨子草
- 芙蓉菊根
- 野扁豆
- 兔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