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尾
《中华本草》:雉尾
拼音注音
Zhì Wěi
英文名
Pheasant tail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雉科动物环颈雉的尾羽。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捕捉后取下尾羽,洗净,烘干。
原形态
环颈雉,体长约90cm。雌雄异色,雄者羽色华丽。头顶黄铜色,两侧有微白眉纹。颏、喉和后颈均黑色而有金属反光。颈下有一显着的白圈,背部前方主要金黄色,向后转为栗红,再后则为橄榄绿色,均杂有黑、白斑纹。腰侧纯蓝灰色,向后转为栗色。尾羽很长,先端锐尖,中央黄褐色,两侧紫栗色;其中央部贯以多数黑色横斑,至两侧横斑也转为深紫栗色;翼上覆羽大多黄褐而杂以栗色,向外转为银灰色;飞羽暗褐而缀以白斑;胸部呈带紫的铜红色,羽端具锚状黑斑;胁金黄,亦散缀以黑斑;腹乌褐;尾下覆羽栗、褐相杂。雌鸟体形小而尾短,体羽大都沙褐色,背面满杂以栗色和黑色的斑点。尾上黑斑缀以栗色。无距。虹膜栗红色;眼周裸出。嘴淡灰色,基部署民黑;脚红灰褐色,爪黑。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主要栖息在漫生草丛或其他荫蔽植物的丘陵中。常成对活动,鸣声宏亮。脚强善走,不善飞翔。杂食性。巢筑于草地山坡,4-7月繁殖,1年2窝,每窝产卵6-14枚。资源分布:分布几遍全国各地。
化学成分
雉尾腺(uropygial gland)分泌的脂状物制裁为二酯蜡(diester wax)的混合物,此酯的一个醇成分是赤式-2,3-十八烷三醇(erythro-2,3-octadecanediol),脂肪酸(fatty acid)成分是C9至C19的奇数及偶数碳脂肪酸;其体中储存脂肪则是普通的三酰甘油(trglyceride)。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解毒。主丹毒;中耳炎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烧灰研末,涂敷。
各家论述
1.《纲目》:烧灰和麻油,敷丹毒。2.《动植物民间药》:雉羽治耳中烂,黑烧外涂。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雉尾
拼音注音
Zhì Wěi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雉科动物雉的尾羽。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雉"条。
功能主治
①《纲目》:"烧灰和麻油,敷丹毒。"
②《动植物民间药》:"雉羽治耳中烂,黑烧外涂。"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土人参
- 蒸饼
- 石龙子
- 大叶刺篱木叶
- 鸡脚参
- 海螺厣
- 大马蹄蕨
- 黄桷叶
- 过塘蛇
- 鸡骨草
- 公母草
- 鸡毛菜
- 斩龙草
- 雪山林
- 蘽根
- 水芹
- 宽卵叶山蚂蝗
- 鹅肠草
- 杠香藤
- 海蕴
- 圆叶乌头
- 雪猪油
- 貂尾
- 蓝实
- 止咳菊
- 扇叶阴地蕨
- 溪荪
- 雪见草根
- 鸡挂骨草
- 革耳
- 蛋不老
- 短柄五加
- 鸡冠参
- 杜松实
- 雪人参
- 豆瓣香
- 云南红豆蔻果
- 车前草
- 黑参
- 地骨皮
- 小败火草
- 神黄豆
- 王母钗
- 荠苎
- 黄练芽
- 大叶香薷
- 榆树
- 青蟹
- 甜石榴
- 核桃楸皮
- 蘘荷子
- 天青地白
- 马蔺花
- 大叶矶松
- 马瓞儿
- 胡萝卜叶
- 蜂蝇
- 黄鼠狼
- 叶上花
- 刺榆皮
- 麻牛膝
- 柳花
- 骡宝
- 青海鸢尾子
- 狗骨节
- 竹鼠子牙
- 马刀
- 大鲵
- 鼻涕果
- 爬树龙
- 温大青
- 小朴松实
- 水飞蓟
- 蒲葵
- 黑塔子根
- 大叶凤仙花
- 鹅掌上黄皮
- 黄开口
- 栓皮栎
- 青葙花
- 齿叶橐吾
- 草藤乌
- 油茶叶
- 杧果核
- 大板山蚤缀
- 乌豆根
- 野靛青
- 啄木鸟
- 地锦苋
- 血人参
- 益母草
- 新香草
- 黄花补血草
- 红花岩黄芪
- 水蛭
- 香橼根
- 大叶蒟
- 竹菌
- 羊角扭
- 大毛桐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