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茧草
《中华本草》:蚕茧草
拼音注音
Cán Jiǎn Cǎo
别名
紫蓼、水咙蚣、香烛干子(江苏),小蓼子草、寥于草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蚕茧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Japonicum Meissn.采收和储藏:花期采收,鲜用或晾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m。茎棕褐色,单一或分枝,节部常膨大。叶互生;几无柄;托叶鞘筒状,外面有紧贴刺毛,边缘睫毛较长;叶片披针形,长6-12cm,宽1-1.5cm,先端渐尖,两面有伏毛及细小腺点,有时无毛,但叶脉及叶缘往往有紧贴刺毛。穗状花序,长可达10cm;苞片有缘毛,内有4-6朵花,花梗伸出苞外;花被5裂,白色或淡红色;雄蕊8;花柱2-3,基部合生,柱头头状。瘦果卵形,两面凸出,长约2mm,黑色,有光泽,包干宿存花被内。花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水沟、路旁草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茎技圆柱形,上部或有分枝,表面棕褐色,无毛,断面中空。叶皱缩,易破碎,亚革质,长椭圆状披形或披外形,长6-12cm,宽1-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均被短伏毛;托叶鞘筒状,褐色,膜质,先端截形,有长缘毛。花序穗状,圆柱形,常2-3个,间或单个着生枝端;花被白色或黄白色,长3-6mm。瘦果卵圆形,两面凸出,黑色,有光泽,包被于宿存花被内。气微,味微涩。
化学成分
蚕茧草叶含矢车菊素3,5-二葡萄糖甙(cyani-din-3,5-diglucoside),矢车菊素(cyanidin),飞燕草素(delphini-din),锦葵花素(malvidin)[1]。
药理作用
1.抗生育作用 本品乙醇浸膏按一定比例混于饲料中喂饲小鼠,含药量7.5%、15%、20%、25%、30%、组小鼠的怀孕率分别为93%、80%、46%、20%、20%,表明含药量20%以上时能显着降低小鼠怀孕率。进一步研究表明,本品对家兔反射性排卵无抑制作用,但有加强雌激素作用,并能使雌小鼠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活性下降,其抗生育作用,可能与二作用相关[1,2]。2.毒性 蚕茧草乙醇提取物小鼠胃的LD50为31.5g/kg[1,2]。
性味
辛;性温
功能主治
解毒;止痛;透疹。主疮疡肿痛;诸虫咬伤;腹泻;痢疾;腰膝寒痛;麻疹透发不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本草拾遗》:主蚕及诸虫咬人 ,恐毒入腹,煮汁服之。生捣敷疮。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蚕茧草
拼音注音
Cán Jiǎn Cǎo
别名
蓼子草、小蓼子草、红蓼子
来源
蓼科蓼属植物蚕茧草Polygonum japonicum Meisn.的全草。秋季采集,晒干。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散寒活血,止痢。用于腰膝寒痛,麻疹,菌痢。
用法用量
2~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蚕茧草
拼音注音
Cán Jiǎn Cǎo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寥科植物蚕茧草的全草。
原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可达1米。茎棕褐色,单一或分枝,节部通常膨大、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渐尖,两面有伏毛及细小腺点,有时无毛,但叶脉及叶缘往往有紧贴刺毛;托叶鞘筒状,外面亦有紧贴刺毛,边缘睫毛较长。穗状花序,长可达10厘米以上;苞片有缘毛,内有花4~6朵,花梗伸出苞外;花被5裂,白色或淡红色,长2.5~6毫米;花柱3。瘦果卵圆形,两面凸出,长约2毫米,黑色而光滑,全体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9~10月。
生境分布
野生于水沟或路旁草丛中。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四川、湖北、广东、台湾等地。
性味
《本草拾遗》:"味辛,平,无毒。"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遗》:"主蚕及诸虫咬人,恐毒入腹,煮汁服之。生捣敷疮。"
备注
本品在四川作蓼子草使用。参见"蓼子草"条。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射鸡尾
- 齿叶泥花草
- 刺玫
- 梦花根
- 等宽鳞毛蕨
- 罗甸沟瓣
- 苍山黄堇
- 莲蓬草
- 中间骨牌蕨
- 象头花
- 倒地铃
- 草蚂蚱莲
- 野猪皮
- 草灵芝
- 山花生
- 土八角
- 秫米
- 小连翘
- 帘子藤
- 野胡萝卜根
- 狭叶蓬莱葛
- 黑穗石蕊
- 十姊妹
- 三叶铜钱草
- 草石蚕
- 金边兔耳
- 馒头蟹
- 百解马兜铃
- 小花黄堇
- 迎春花叶
- 小花花椒
- 大火草根
- 苍山冷杉
- 消石
- 咸酸蔃
- 糙叶树
- 黄背草
- 黄鳝藤
- 黄槿
- 桂子
- 庵摩勒
- 金丝桃
- 母草
- 香茶菜根
- 鯮鱼
- 山枝仁
- 银鱼
- 刺竹笋
- 黑心姜
- 猪肚木
- 红丝线
- 血叶兰
- 刺老鸦
- 小叶假耧斗菜
- 慈竹箨
- 红紫珠
- 蓝叶藤
- 野樱桃根
- 臭黄荆
- 溪黄草
- 月季花
- 省雀花
- 狭叶当归
- 大地柏枝
- 南方荚蒾
- 大草乌
- 虱子草
- 秋海棠果
- 九头青
- 小花五味子藤
- 粗茎罗锅底
- 李树叶
- 冲天果
- 兰花根
- 五裂槭
- 冲天伞
- 刺天茄叶
- 刺芫荽
- 五月霜
- 刺楸树叶
- 五转七
- 文殊兰果
- 大树跌打
- 南天竹梗
- 蓝胡麻草
- 老鼠吹箫
- 换锦花
- 蒌叶
- 辽东栎壳斗
- 蓝锡莎菊
- 千解草
- 驴阴茎
- 椰子壳
- 广西花点草根
- 粗棕竹根
- 艾虎
- 刺梨
- 龙头节肢蕨
- 鳗鲡鱼膏
- 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