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目菊
《中华本草》:蛇目菊
拼音注音
Shé Mù Jú
别名
孔雀草、波斯菊、痢疾草
英文名
all grass of Planis corepsis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两色金鸡菊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epsis Tinctoria Nutt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
两色金鸡菊 一年生草本,高60-120cm。茎直立,具细棱,无毛,上部稍有分枝。叶对生:叶片二回羽状分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下部和中部叶有柄;上部叶少有分裂,无叶柄。头状花序生于枝端,直径约3cm,梗纤细,长3-8cm;总苞片2层,外层总苞片较内层稍短,为线状长椭圆形,长约2mm,内层总苞片卵圆形,长5-6mm;舌状花1层,不育或少育,舌片黄色或上部黄色,基部呈深棕色,倒卵形,先端3浅裂;管状花两性,能常阴孕育,棕红色。瘦果线状长椭圆形,稍弯曲,无翅,无芒。花期6-8月。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原产北美。
化学成分
根含十三碳-11-烯-3,5,7,9-四炔(tridec-11-en-3,5,7,9-tetrayne),顺式-苯基庚-2-烯-4,6-二炔-1-醇-乙酸酯(cis -7-phenylhept-2-en-4,6-diyn-1-ol acetate)[1],1-羟基丁香油酚-4-异丁酸酯(1-hydroxy-eugenol-4-isobutyrate),1,2-环氧(Z)-松柏醇-4-异丁酸酯[1,2-epoxy-(Z)-coniferyl alcohol-4-isobutyrate][2,3。双含黄酮甙:黄诺马甙(flavanomarein)[4]。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清湿热;解毒消痈。主湿热痢疾;目赤肿痛;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性平。有清热解毒、化湿的功能。用于急、慢性痢疾,目赤肿痛。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铁树果
- 醍醐
- 铁浆
- 铁线透骨草
- 飘拂草
- 赛繁缕
- 河蚌
- 血余炭
- 羊屎木
- 小羊桃
- 罗布麻
- 艾麻草
- 篱天剑
- 庵闾
- 水金凤茎叶
- 宁油麻藤
- 野杜仲
- 红叶藤
- 飞蛾七
- 多脉鹅耳枥
- 阔叶十大功劳
- 岩檀香
- 大苦草
- 烟管蓟
- 接骨丹
- 小千金
- 肿节风
- 望江南
- 乌药叶
- 腊梅
- 蛤蜊
- 乌鱼蛋
- 毛莲蒿
- 三朵云
- 白头翁
- 细葛缕子
- 蜈蚣萍
- 紫青藤根
- 海星
- 细叶藤柑
- 白藤
- 朴树
- 九子不离母
- 毛贯众
- 干冬菜
- 小婆婆纳
- 白背三七茎叶
- 匙叶五加
- 云南柴桂
- 糯米泔
- 血苋
- 小叶鼠李
- 滑石
- 山陀螺
- 光板猫叶草
- 金钗
- 龟血
- 水豆瓣
- 牛金子
- 子楝树叶
- 鸡肠
- 豆列当
- 白龙穿彩
- 腐卑
- 假蒟叶
- 纤花千金藤
- 菵米
- 角盘兰
- 蒲葵根
- 水葫芦七
- 定草根
- 金丝带
- 山郎木根
- 两色瓦韦
- 短瓣花
- 韭根
- 南天竹梗
- 金钮扣
- 小黑药
- 哈蟆油
- 铁蚂蟥
- 鲫鱼骨
- 直立婆婆纳
- 风叶藤
- 鸡桑根
- 马蹄根
- 巴豆叶
- 西伯利亚蓼
- 黄蜀葵子
- 骆驼脂
- 竹鼠油
- 肉爬皂
- 苦夭
- 鼠矢枣
- 香根芹根
- 鼍甲
- 鮠鱼
- 老虎须
- 藤黄
- 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