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血
《中华本草》:龟血
拼音注音
Guī Xuè
出处
出自《药性论》。
来源
药材基源: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血液。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inemys reevesii(Gray)采收和储藏:全年可捕捉,捕捉后杀死取血,鲜用。
原形态
乌龟,体呈扁椭圆形,背腹均有硬甲,甲的长宽高一般为120mm×85mm×55mm,最长者可达200mm以上。头顶前端光滑,后部覆被累粒状小鳞;吻端尖圆,颌无齿而具角质硬喙;眼略突出;耳鼓膜明显;颈部细长;周围均被细鳞,颈能伸缩。背、腹甲的上面为表皮形成的角质板;下面为真皮起源的骨板,背脊中央及其两侧有3条较显着的纵棱,但雄龟不太明显。背甲棕褐色或黑色,颈角板前窄后宽,椎角板5块;第1块前宽后窄,其后数声一般宽大于长,两侧对称排列肋角板各4块,缘角板每侧11块,臀角板2块近长方形。,腹甲与背甲几乎等长,腹甲淡黄色,少数褐色,共有6对;喉角板2块,呈三角形;肱骨板2块,外缘宽凸;胸、腹角板各2块,均较大;股角板2块,外缘较宽于中线;肛角板2块,后缘凹陷。背腹甲在体两侧由甲桥相连,形成体腔。四肢较扁平,前肢具5指及爪,后肢具趾,除第5趾无爪外,余皆有爪,指或趾间具蹼,尾中等长度,一般20-30mm左右,较细。头侧及喉侧有带黑边的黄绿色纵横线,头颈部背面深褐色,腹面稍浅。背甲各角板边缘外呈黄色,角板上的花纹形似金钱,故双有金钱龟之称。腹甲每块角板的外侧下方色较深,四肢背面灰褐色或深棕色,腹面色稍渚。尾部背面棕褐色。泄殖孔周围色浅,往后呈棕褐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河流、池塘。吃虾、小鱼及植物性食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味咸;性寒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养血和络。主闭经;跌打损伤;脱肛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和酒饮或煮食。
注意
孕妇禁服。
各家论述
1.《药性论》:治脱肛。2.《本草纲目》:治打扑损伤,和酒饮之。仍捣生龟肉涂之。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龟血
拼音注音
Guī Xuè
出处
《药性论》
来源
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血。
原形态
形态详"龟版"条
性味
《纲目》:"咸,寒,无毒。"
功能主治
①《药性论》:"治脱肛。"
②《纲目》:"治打扑损伤,和酒饮之。仍捣生龟肉涂之。"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硬骨凌霄
- 萹蓄
- 鹅蛋壳
- 葫芦茶
- 黄木耳
- 米饭花
- 枝儿条
- 毛八角莲
- 白花菜
- 九子连环草
- 虎斑游蛇
- 秀丽野海棠
- 刺瓜
- 角翅卫矛果
- 淡味当药
- 罗勒
- 木瓜
- 撒发
- 秋海棠果
- 大臭黄荆
- 柠条子
- 野草香
- 覆盆子
- 麻柳果
- 长毛柃叶
- 尖顶羊肚菜
- 打箭菊
- 黑色鳞毛蕨
- 复生草
- 黑三棱
- 盒子草
- 人参条
- 长尾复叶耳蕨
- 竹鼠子油
- 苦地丁
- 野油麻
- 鱼尾葵
- 海牛
- 管仲
- 黄背草果
- 肾经草
- 猴闼子
- 三叶铜钱草
- 天南星
- 天文草
- 肿足蕨
- 红蒿枝
- 新疆藜芦
- 单叶铁线莲
- 红花岩黄芪
- 刺猬皮
- 八月炸
- 四大天王
- 黄鲴鱼
- 百灵草
- 碱蓬
- 文蛤肉
- 百里香
- 云南铁角蕨
- 矮人陀
- 鲛鱼
- 毛莲蒿
- 母猪藤根
- 仙鹤草
- 绵萆薢
- 金雀花
- 小龙胆草
- 蜂蜜树
- 藕节
- 鹅绒藤
- 红川乌
- 腰子草
- 多茎野豌豆
- 鸡骨香
- 大二郎箭
- 大发散
- 黄荆子
- 角盘兰
- 白马阴茎
- 黑参
- 吕宋楸毛
- 梨
- 苔垢菜
- 紫荆皮
- 红马蹄草
- 青娘子
- 榕须
- 金橘叶
- 牛奶浆
- 黑大艽
- 偏花黄芩
- 绛梨木根
- 橘根
- 结香花
- 假酸浆子
- 甲鱼头
- 菊叶三七
- 九龙藤
- 假大薯
- 蕺叶秋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