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贯众
《中华本草》:毛贯众
拼音注音
Máo Guàn Zhònɡ
别名
小龙骨、小贯众、蕨难脑、蕨务子、细叶土凤尾、雌鸡尾
英文名
Champion Wood Fern
出处
出自《湖南药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阔鳞鳞毛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opteris championii(Benth.)C.Chr.ex Ching[Aspidium championii Benth.]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挖出全株,洗净,去须根和叶柄,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50-90cm。根茎斜升,密被深棕色或栗黑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25-50cm,深禾秆色,密被棕色阔披外地形鳞片;叶片片椭圆形,长与叶柄几相等,宽20-30cm,顶部长渐尖,沿叶轴、羽轴有棕色、卵状披针形鳞片,二回羽状或三回羽裂;羽片披针形,基部的长10-18cm,宽3-4cm,长渐尖头;小羽片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基部呈明显耳形,边缘浅裂或有疏钝齿;侧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生于小脉中部;囊群盖圆肾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500m的山坡疏林下或灌木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川、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
根茎含绵马素(aspidin)BB、AB,白绵马素(albaspidin)BB、PB、PP、AB、AP,低绵马素(desaspidin)BB,黄绵马酸(flavaspidic acid),三环黄绵马酸(trisflavaspidic acid),三环低绵马素(trisdeaspidin)BBB。
性味
苦;寒
归经
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平喘;止血敛疮;驱虫。主感冒;目赤捉痛;气喘;便血;疮毒溃烂;烫伤;钩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毛贯众
拼音注音
Máo Guàn Zhònɡ
别名
小龙骨、小贯众、蕨难脑、蕨务子。
出处
《湖南药物志》
来源
为鳞毛蕨科植物多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全年可采。
原形态
多鳞毛蕨,又名:阔鳞鳞毛蕨。
多年生草本,高50~95厘米。根状茎斜升,密生深棕色或栗黑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25~50厘米,深禾秆色,密生棕色阔披针形鳞片;叶片矩圆形,厚纸质,长与叶柄几相等,宽20~30厘米,顶部长渐尖,多少呈尾头,沿叶轴和羽轴有棕色卵状披针形鳞片(有时鳞片下部隆起呈泡状),2回羽状或3回羽裂;羽片披针形,基部的长10~18厘米,宽3~4厘米,长渐尖头;小羽片矩圆披针形,钝头,基部呈明显耳形,边缘浅裂或有疏钝齿。侧脉羽状分枝。孢子囊群生于小脉中部;囊群盖圆肾形。
生境分布
野生于山坡、林下、沟边、阴湿石隙处。分布华南、长江流域,北至河南南部。
性味
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
复方
①治钩虫病:多鳞毛蕨一至二两。水煎服。
②预防感冒:多鳞毛蕨根三两,夏枯草二两,椿树皮一两。水煎作茶饮。
③治气喘:多鳞毛蕨根五钱,荆芥三钱,广皮一钱,白芥子三钱,乌药三钱,茯苓三钱。水煎服。
④治大便下血:多鳞毛蕨五钱,地榆三钱。水煎对红糖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猩猩木
- 藏茴香
- 丁公藤
- 半边风
- 黄练芽
- 欧活血丹
- 白桂木根
- 骆驼蹄瓣
- 风车藤
- 乳白香青
- 五角叶葡萄
- 卷耳
- 蠮螉
- 茴香根
- 牛耳散血草
- 岩蒿
- 清明菜
- 地刷子
- 杄木
- 石蕨
- 泥鳅滑液
- 藓生马先蒿
- 金钱草
- 鮧鱼涎
- 蛇婆
- 广金钱草
- 海萝
- 衣鱼
- 还亮草
- 白侧耳
- 红豆
- 马桑根
- 蒙古山萝卜
- 金钮扣
- 万年柏
- 打箭菊
- 野菱根
- 蝤蛑
- 赤小豆
- 五脉绿绒蒿花
- 鹅肠草
- 毛叶黄杞
- 辫子草根
- 黄槿
- 狗骨节
- 红葱
- 茯神木
- 四大天王
- 华东瘤足蕨
- 毛叶嘉榄
- 野鸦椿花
- 天香炉
- 贵州追风散
- 斑鸠菊
- 肥皂荚
- 对虾壳
- 七里香
- 大叶地耳根
- 口蘑
- 山漆树
- 鲮鲤
- 岩指甲花
- 剑叶铁树
- 兔骨
- 羊屎果
- 藤碎补
- 使君子叶
- 黑蚂蚁
- 樝子
- 鼠曲草
- 理石
- 湖北桑寄生
- 益母草
- 釜脐墨
- 东菊
- 柞木叶
- 降香
- 鸨油
- 祁州一枝蒿
- 九牛薯
- 蔷薇花
- 甜远志
- 光亮密网蕨
- 台湾泡桐
- 假辣蓼
- 包袱七
- 鸡嗉子果
- 白云瓜梗
- 鬣羚角
- 蔷薇根
- 红须须
- 棕叶芦
- 落花生
- 痢止蒿
- 野苦瓜
- 黄花菜子
- 鮹鱼
- 南天竹子
- 松节油
- 莲座叶通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