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叶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乌药叶
拼音注音
Wū Yào Yè
别名
蒡箕茶
英文名
Leaf of Combined Spicebush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开宝本草》:乌药,其叶及根,嫩时可采作茶片。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L.strychnifolia(Sieb.et Zucc.)F.-Vil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乌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5m。根木质,膨大粗壮,略成念珠状。树皮灰绿色。小枝幼时密被锈色短柔毛,老时平滑无毛;茎枝坚韧,不易断。叫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广倒卵形,长3-8cm,宽1.5-5cm,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除中脉外,均光滑无毛,下面灰白色,被淡褐色长柔毛,后变光滑,叶脉3条,基出,极明显;叶柄短,有短柔毛。伞形花序腋生,几无总梗;小花梗长1.5-3mm,被毛,簇生多数小花;花单性,雌雄异株,黄绿色;花被6片,大小几相等,广椭圆形,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轮,最内一轮的基部有腺体,花药2室;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核果近球形,初绿色,成熟后变黑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缘以及山麓、旷野等地。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
性味
辛;温
归经
脾;肾经
功能主治
温中理气;消肿止痛。主脘腹冷痛;小便频数;风湿痹痛;跌打伤痛;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患处。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炙研煎饮代茗,补中益气,止小便滑数。2.《本草蒙筌》:下气。3.《医林纂要》:温中燥脾,消食杀蛔,治腹中寒痛。4.《纲目》:乌药,下通少阴肾经,上理脾胃元气,故丹溪朱氏补阴丸中往往加乌药叶也。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辞典》:乌药叶
拼音注音
Wū Yào Yè
别名
蒡箕茶(《医林纂要》)。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樟科植物乌药的叶。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乌药"条。
功能主治
温中,理气,止痛。治腹中寒痛,小便滑数,食积,风湿关节痛。
①《本草拾遗》:"炙研煎饮代茗,补中益气,止小便滑数。"
②《本草蒙筌》:"下气。"
③《医林纂要》:"温中燥脾,消食杀蛔。治腹中寒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外用:捣敷。
复方
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乌药鲜叶捣烂酒炒敷患处。(《广西中药志》)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紫啸鸫
- 紫筒草根
- 五脉山黧豆
- 紫贝
- 乌灵参
- 紫八宝
- 威灵仙
- 瘴气藤
- 紫木通
- 紫金标
- 红花山牵牛
- 紫桔梗
- 五味子
- 紫芝
- 五灵脂
- 紫金牛
- 竹节蓼
- 竹鸡
- 楮叶
- 鸢脚爪
- 蝈蝈
- 风花菜
- 川山橙根
- 鸢翅骨
- 泡桐叶
- 马唐
- 大丁草
- 薄荷素油
- 阿尔泰紫菀
- 新疆羌活
- 厓花子
- 香加皮
- 山木通根
- 黄细辛
- 三花枪刀药
- 水龙胆草根
- 鲛鲨白
- 阳起石
- 细叶桉
- 鹿尾
- 高粱乌米
- 海盘车
- 野罂粟
- 苏铁蕨
- 牛角瓜
- 皂角菌
- 土碎补
- 竹叶防风
- 乌毛蕨贯众
- 山藤藤秧
- 芸香
- 西洋菜干
- 装饰卷柏
- 团花龙船花
- 土黄连
- 藏青杠
- 苦马豆
- 榔榆皮
- 血党
- 小对叶草
- 粽粑叶
- 圆叶锦葵
- 香附
- 小草乌
- 自事口草
- 银鱼
- 红丝线
- 马兰
- 树韭菜
- 黄杞皮
- 鱼胆草
- 常春油麻藤
- 毒箭羊角拗
- 玉蝉花
- 田菁
- 黄鹌菜
- 楤木花
- 绵参
- 细叶藤柑
- 乌桕木根皮
- 鸬鹚(鸬鹚)
- 铁苋
- 蜈蚣萍
- 黑老头
- 桑螵蛸
- 锯齿溪蟹
- 小构树汁
- 竹芋
- 草地早熟禾
- 胆矾
- 狗舌草
- 白英
- 山麻杆
- 卷丹
- 醋林子
- 灰毛婆婆纳
- 丽萼熊巴掌
- 石楠
- 中华绣线梅
- 三十六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