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鱼
《中华本草》:张公鱼
拼音注音
Zhānɡ Gōnɡ Yú
别名
七星鱼、花财鱼、花鯹鱼、朝北鱼
英文名
Northern snakehead
出处
出自《陆川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鳢科动物月鳢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anna asiaticu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月鳢,体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全长约30cm。头略尖,具较大的鳞片,口大,端位。下颌略突,下颌杂有大型的齿。侧线鳞59-62。背鳍、臀鳍均长,背鳍47,胸鳍14,臀鳍29,无腹鳍。尾鳍椭圆形。体侧有V形黑纹11条。于尾鳍基部及胸鳍的上方,各有一大形黑斑。从鳃盖到眼后方,每侧各有黑纹2条。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于淡水河中水草茂盛处,以小鱼为食。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
滋阴补虚;强筋壮骨。主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
内服:炖食,100-200g。
各家论述
《陆川本草》:兹阴,壮筋骨。治阴虚,四肢无力。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张公鱼
拼音注音
Zhānɡ Gōnɡ Yú
别名
七星鱼(薛德焴《系统动物学》),花财鱼(《中国动物图谱·鱼类》),花鯹鱼(《陆川本草》)。
出处
《陆川木草》
来源
为鳢科动物月鳢的肉。
原形态
体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全长约30厘米。头略尖,头部有较大的鳞片,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略突。两颌、锄骨及口盖骨均有齿;下颌更杂有大型的齿。侧线鳞59~62。背鳍、臀鳍均长,背鳍47,胸鳍14,臀鳍29,无腹鳍。尾鳍椭圆形。体色棕灰,腹部色较浅,体侧有"V"形黑纹11条。在尾鳍的基部和胸鳍的上方,各有一大形黑斑。头上、背上和体侧有许多白色小斑。从鳃盖到眼后方每侧各有黑纹2条。
栖于淡水河中水草茂盛处,以小鱼为食
生境分布
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性味
《陆川本草》:"甘,平。"
功能主治
《陆川本草》:"滋阴,壮筋骨。治阴虚,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2~4两。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阿尔太多榔菊
- 中间骨牌蕨
- 水冬瓜
- 狗牙花
- 风藤草
- 朝天罐
- 阔齿兔唇花
- 鼬瓣花
- 鲨鱼皮
- 大管
- 钓樟枝叶
- 水芙蓉
- 石参
- 粪鬼伞
- 肉爬皂
- 羊吊钟
- 山莓
- 蜂毒
- 香芋
- 矮杨梅
- 毛冬瓜叶
- 见风消
- 树头菜
- 蛇根草
- 枫香树皮
- 鼠尾草
- 山核桃皮
- 台湾海棠
- 美人蕉花
- 花椒叶
- 蝮蛇皮
- 酒
- 桉叶
- 撒发
- 鸡子
- 梓木
- 拿虎
- 葛谷
- 粟米
- 腐沫
- 鸲鹆
- 麋骨
- 鹅臎
- 鲎
- 荸荠
- 古柯
- 侧耳
- 漆子
- 栘枍
- 及己
- 腐婢
- 桤木
- 鼠
- 鸮
- 鷃
- 鸡麻
- 衣鱼
- 马陆
- 柑
- 紫葛
- 地乌
- 芒
- 鹅肉
- 地榆
- 蜥蜴
- 庵闾
- 兔骨
- 兜兰
- 狐四足
- 广西美登木
- 一把伞
- 白芍
- 勒马回
- 玉米油
- 方榄
- 蛇婆子
- 草乌叶
- 血桐
- 海州常山
- 光叶海桐叶
- 碱蓬
- 苏铁花
- 马蔺花
- 柏树叶
- 泉水
- 蝮蛇脂
- 透骨草
- 跌打草
- 桉树果
- 女金丹
- 五龙皮
- 山鸡腿
- 金丝藤
- 美舌藻
- 土麦冬
- 黄瓜子
- 七星剑
- 金线兰
- 千打锤
- 毛毡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