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豆草
《中华本草》:胡豆草
拼音注音
Hú Dòu Cǎo
别名
石蜈蚣草、吊鱼杆
英文名
Herb of Sessile Skullcap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无柄黄芩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utellaria sessilifolia Hemsl.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密生须根,节上生匍枝;茎高约50cm,纤维,微具翅。叶几无柄;叶片卵形,长1.9-3.5cm,近全缘或具3-4个不明显的浅圆齿,上面略被具节糙伏毛。花序总状,3-7花,顶生或腋生,长为叶长之二倍,均偏于一侧而下垂;苞片小,卵状钻形;花萼长约2mm,盾片高约1.5mm,果时均增大;花冠基部白色,上部淡紫至紫红,长约18mm,花冠筒部前方有长达2mm向下延伸的囊距,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雄蕊4,二强;花盘前方隆起;花柱丝状,先端微裂,子房4裂,后对裂片较大。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2000m的亚热带沟谷林下、灌丛中或潮湿的石山上。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
性味
味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肝明目。主感冒头痛;风热目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8-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胡豆草
拼音注音
Hú Dòu Cǎo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无柄黄芩的全草。
原形态
直立草本。茎四方形,紫色,高25~35厘米。叶对生;三角状卵形,基生叶肾形,长0.7~2.3厘米,宽0.8~1.6厘米,先端钝,基部心脏形,边缘具波状锯齿,两面均光滑无毛,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几无柄。花生于叶腋;花萼钟状,2唇形,唇短而阔,全缘,花后封闭,上唇的背部有扩大的鳞片,果时脱落;花冠管长而突出,白色,近萼处紫色;雄蕊4,花药有毛;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近球形,平压状,略被毛。花期7月。
性味
性凉,味苦涩,无毒。
功能主治
治风热目雾,感冒头昏,肝热耳鸣;消痈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6~1两。外用:捣敷。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旋花苗
- 隔山撬
- 赤麻
- 水接骨丹
- 大叶蛇总管
- 石椒草
- 地胆草
- 和血丹
- 小花鸢尾根
- 草玉梅
- 慈姑花
- 短齿楼梯草
- 黑水鸡
- 小紫金牛
- 白果紫草
- 水稻清乳汁
- 钓杆柴
- 猪肠
- 苍白过路黄
- 繸瓣珍珠菜
- 柄马勃
- 大皮消
- 大花威灵仙
- 鸡爪竻
- 括金板
- 鬼灯笼
- 白花映山红
- 过山龙
- 乌榄树皮
- 散血丹
- 乌桕根皮
- 黄花山柰
- 老头草
- 淡秋石
- 代代花枳壳
- 土连翘
- 知母
- 大叶蒟
- 狗宝
- 尖药花
- 虎牙
- 虎膏
- 长梗石柑
- 黄草乌
- 水胡满
- 甘菊花露
- 王孙
- 糯米藤
- 小野鸡尾
- 白饭树叶
- 钝叶蔷薇
- 阔叶箬竹
- 鸡嗉子根
- 角螺厣
- 白草根
- 珠儿参叶
- 雷五加叶
- 连翘茎叶
- 都拉
- 白背小报春
- 光叶石楠
- 白车轴草
- 菜豆树
- 蠘
- 茶膏
- 番石榴根
- 纵条肌海葵
- 堇宝莲叶
- 大对经草
- 老鼠竻
- 鸢尾
- 毛大丁草
- 铜绿
- 樗叶花椒皮
- 假芫茜
- 斑杖
- 虎杖香蕈
- 水獭
- 菖蒲叶
- 具苞水柏枝
- 白子菜
- 牛鼻栓
- 绿豆
- 椎连栎
- 黄蜀葵茎
- 石苁蓉
- 慈竹箨
- 苦瓜
- 鳢鱼肠
- 朝鲜崖柏
- 黑种草子
- 银不换
- 猪蓼子草
- 鸡油菌
- 黄鳝
- 大叶桉
- 野葱
- 莿(木冬)
- 盒果藤
- 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