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豆草
《中华本草》:胡豆草
拼音注音
Hú Dòu Cǎo
别名
石蜈蚣草、吊鱼杆
英文名
Herb of Sessile Skullcap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无柄黄芩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utellaria sessilifolia Hemsl.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密生须根,节上生匍枝;茎高约50cm,纤维,微具翅。叶几无柄;叶片卵形,长1.9-3.5cm,近全缘或具3-4个不明显的浅圆齿,上面略被具节糙伏毛。花序总状,3-7花,顶生或腋生,长为叶长之二倍,均偏于一侧而下垂;苞片小,卵状钻形;花萼长约2mm,盾片高约1.5mm,果时均增大;花冠基部白色,上部淡紫至紫红,长约18mm,花冠筒部前方有长达2mm向下延伸的囊距,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雄蕊4,二强;花盘前方隆起;花柱丝状,先端微裂,子房4裂,后对裂片较大。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2000m的亚热带沟谷林下、灌丛中或潮湿的石山上。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
性味
味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肝明目。主感冒头痛;风热目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8-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胡豆草
拼音注音
Hú Dòu Cǎo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无柄黄芩的全草。
原形态
直立草本。茎四方形,紫色,高25~35厘米。叶对生;三角状卵形,基生叶肾形,长0.7~2.3厘米,宽0.8~1.6厘米,先端钝,基部心脏形,边缘具波状锯齿,两面均光滑无毛,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几无柄。花生于叶腋;花萼钟状,2唇形,唇短而阔,全缘,花后封闭,上唇的背部有扩大的鳞片,果时脱落;花冠管长而突出,白色,近萼处紫色;雄蕊4,花药有毛;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近球形,平压状,略被毛。花期7月。
性味
性凉,味苦涩,无毒。
功能主治
治风热目雾,感冒头昏,肝热耳鸣;消痈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6~1两。外用:捣敷。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抚松乌头
- 红花苗
- 红花酢浆草
- 红麸杨
- 凤尾搜山虎
- 头花猪屎豆
- 大叶金花草
- 南山藤
- 河豚
- 红豆
- 大树皮
- 柿霜
- 朝天子
- 山矾
- 大叶楠根
- 胡子七
- 枫香寄生
- 山木通根
- 大石韦
- 白栎
- 粉背蕨
- 榆树
- 扶桑根
- 巴戟天
- 山大颜
- 山核桃
- 凤尾铁角蕨
- 凤仙根
- 白钩藤
- 野芝麻根
- 山楂木
- 大砂仁
- 山百部
- 红花木莲
- 狗舌草根
- 多裂委陵菜
- 红鸡踢香根
- 白蜡树皮
- 羊耳朵叶
- 白丁香
- 地梅子
- 红杉
- 大叶钩藤
- 甘紫菜
- 福寿草
- 大叶钩藤根
- 红花龙胆
- 水牛角浓缩粉
- 山胡萝卜
- 白药子
- 大叶樟
- 草香附
- 猪屎豆
- 晕药
- 栗壳牛肝菌
- 羊胰
- 曼陀茄根
- 茶花
- 白叶瓜馥木
- 海白石
- 柚花
- 大母猪藤
- 百两金
- 山芝麻
- 白果叶
- 薄叶棘豆
- 白粱米
- 大桫椤
- 榧螺
- 山稔根
- 狗牙根
- 甘松
- 墨汁鬼伞
- 蒲蒻
- 大唇马先蒿
- 水牛尾
- 白花丹
- 榆白皮
- 大叶金锦香
- 花木通
- 杓儿菜
- 水苦荬果实
- 拟进里香
- 百花锦蛇
- 玉簪花
- 黄毛岩白菜
- 千里马
- 紫筒草根
- 狗脊贯众
- 凤仙
- 木通
- 东风螺壳
- 华东瘤足蕨
- 梅
- 蛇白蔹
- 樱桃
- 茄叶一枝蒿
- 凤尾参
- 野兔骨
- 慈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