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叶蔷薇
《中华本草》:钝叶蔷薇
拼音注音
Dùn Yè Qiánɡ Wēi
英文名
Root of Garland Rose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钝叶蔷薇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sa sertata Rolf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钝叶蔷薇 灌木,高约1-2m,小枝细弱,无毛,有直立皮刺或无刺。羽状复叶;小叶7-11,连叶柄长5-8cm;小叶片宽椭圆形或卵形,长10-25mm,宽7-15mm,先端钝或稍急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具锐锯齿,近基部全缘,两面无毛,下面灰绿色;小叶柄和叶轴均有稀疏柔毛、腺毛和小皮刺;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离生部分耳状,边缘有腺毛。花单生或数朵聚生,有苞片;花梗长1.5-3cm,无毛或有腺毛;萼裂片5,卵状披针形,全缘,先端尾状;花直径4-6cm;花瓣倒卵形,粉红色或玫瑰色;花柱主离生,被柔毛。果卵球形,长1.5-2cm,直径约1cm,深红色。花期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90-2200m的山坡、路旁、沟边或疏林中。资源分布:分布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辛;温
归经
心;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清热解毒。主月经不调,风湿痹痛,疮疡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鲜根磨成糊状,涂患处。
复方
治月经不调及痛风:钝叶蔷薇干根二至三两,水煎,冲黄洒、红糖,早晚饭前服。外用:鲜根在糙底碗上、加米泔水磨成糊状,涂患处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钝叶蔷薇
拼音注音
Dùn Yè Qiánɡ Wēi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钝叶蔷薇的根。全年均可采挖。
原形态
钝叶蔷薇,又名:美丽蔷薇。
细小灌木,高约2米,有直立细刺。羽状复叶;小叶7~11,宽椭圆形或卵形,长6~20毫米,宽4~15毫米,先端钝或稍急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具锐锯齿,无毛,下面灰绿色;叶柄和叶轴均有稀疏腺毛和小皮刺;托叶宽,大部附着于叶柄上,边缘有腺毛。花单生或数朵聚生,有苞片;花梗长1.5~3厘米,无毛或有腺毛;花红色或紫红色,径4~6厘米;萼裂片卵状披针形,全缘,先端尾状;花瓣倒卵形。果卵形,长1.5~2厘米,深红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丛中。分布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安徽、浙江等地。
功能主治
治月经不调及痛风:钝叶蕾薇干根二至三两,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饭前服。
治无名肿毒:鲜根在糙底碗上、加米泔水磨成糊状,涂患处。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红子仔
- 象牙
- 泡桐花
- 珍珠莲
- 水蛭
- 鲥鱼
- 铁轴草
- 接骨草
- 松叶
- 松子仁
- 松针
- 楤木叶
- 松打七
- 松笔头
- 老鼠瓜
- 西瓜根叶
- 松蕈
- 红葱
- 山大刀
- 罗勒
- 山藤藤秧
- 瓜子莲
- 澜江百合
- 苤蓝
- 罗浮柿
- 水流豆
- 多蒴曲尾藓
- 五色梅根
- 松香
- 滇绿豆
- 西施舌
- 多花野牡丹
- 水罗伞
- 大叶云实
- 桑叶露
- 老头草
- 老蛇头
- 槠子皮叶
- 杜鹃花
- 水兰叶
- 滇苦菜
- 羽叶三七
- 腰子草
- 梓树
- 软水黄连
- 薄荷脑
- 高山栲
- 独叶白芨
- 吊山桃
- 杜根藤
- 树救主
- 滇瑞香
- 白屈菜
- 滇瓦花
- 芦莉草叶
- 野火绳
- 野素馨
- 披叶苔
- 西瓜子壳
- 大团囊虫草
- 桑瘿
- 桑黄
- 红花
- 马蹄细辛
- 月季花叶
- 乌蛇皮
- 大靛根
- 密花美登木
- 羊蹄甲
- 药用狗牙花
- 浙雁皮
- 公鱼
- 独脚柑
- 腰骨藤
- 黑皮跌打
- 美味牛肝
- 羊黄
- 樱草根
- 豨莶果
- 桑叶汁
- 锥栗
- 凤丫草
- 地磨薯
- 桑芽
- 紫荆果
- 罗布麻叶
- 树甘草
- 孔雀草
- 水白蜡树皮
- 鼠肾
- 石南藤
- 虾壳钱
- 榅桲皮
- 土连翘
- 樟木子
- 藁本
- 虾子花叶
- 茵陈蒿
- 翡翠
- 羊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