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
《中华本草》:榛子
拼音注音
Zhēn Zi
别名
槌子、山反栗
出处
出自《日华子本草》;1.《开宝本草》:榛子,生辽东山谷。树高丈许,子如小栗,行军食之当粮,中士亦有。郑注《礼记》云,榛似栗而小,关中廊坊甚多。2.《本草图经》:桂阳有榛而丛生,实大如杏子,中人皮子形色,与栗无异也。3.《纲目》:榛树,低小如荆,丛生。冬末开花如栎花,成条下垂,长二、三寸;二月生叶,如初生樱桃叶,多皱纹而有细齿及尖;其实作苞,三五相粘,一苞一实,实如栎实,下壮上锐,生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桦木科植物榛、川榛、毛榛的种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2. 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 Var. Surchue-nensis Franch.3.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后及时采摘,晒干后除去总苞及果壳。
原形态
1.灌木或小乔木,高1-7m。树皮灰色;枝条暗灰色,无毛,小枝黄褐色,密生短柔毛及疏生长柔毛。叶柄长1-2cm;叶片圆卵形至宽倒卵形,长4-13cm,宽2.5-10cm先端凹缺或截形,中央有三角状突尖,基部心形,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中部以上有浅齿,上面几无毛,下面没脉有短柔毛,侧脉5-7对。雄花序2-7排成总状,长约4cm,花药黄色。果单生或2-6簇生;果苞针形,具细条棱,外面密生短柔毛和刺毛状腺体,上部浅裂,裂片三角形,边缘几全缘;果序梗长约1.5cm,密生短柔毛。坚果近球形,长7-15mm,微扁,密被细绒毛,先端密被粗毛。花期4-5月,果期9月。2.本变种与榛的区别在于:叶片椭圆形、宽卵形或近圆形,先端尾状;花药红色;果苞裂片的边缘全缘,很少有锯齿。花期3-4月,果期10月。3.本种与前两种的区别在于:灌木;叶的边缘具粗锯齿,中部以上浅裂,基部两侧近于对称;果苞管状,在坚果上部缢缩,较果长2-3倍,外面被黄色刚毛并兼有白色短柔毛,上部浅短柔毛,上部浅裂。坚果先端具小突尖,外被白色绒毛。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地阴坡灌丛中。2.生于海拔200-2500m山地林中。3.生于海拔400-1500m的山坡灌丛或林中。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等地。2.分布于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3.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甘肃、山东、四川等地。
化学成分
果仁含碳水化物16.5%,蛋白质16.2-18%,脂肪50.6-77%,灰分3.5%。另含16种氨基酸,其中精氨酸(arginine)含量最高,其次为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酪氨酸(tyrosine),缬氨酸(valine)。
性味
甘;性平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润肺止咳。主病后体弱;脾虚泄泻;食欲不振;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研末。
复方
治病后体虚,食少疲乏: 榛子二两,山药一两,党参四钱,陈皮三钱。水煎服。 (《宁夏中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
1.崔禹锡《食经》:食之明目,去三虫。2.《日华子本草》:肥白人,止饥,调中,开胃。3.《开宝本草》:主益气力,宽肠胃 ,令人不饥,健行。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榛子
拼音注音
Zhēn Zi
别名
棰子(《本草求原》),平榛(《河北习见树木图说》),山反栗(《中国树木分类学》)。
出处
《日华子本草》
来源
为桦木科植物榛的种仁。果实成熟后极易脱落,应及时采摘,晒干后除去总苞及果壳。
原形态
榛(《诗经》)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7米。叶互生;阔卵形至宽倒卵形,长5~13厘米,宽4~7厘米,先端近截形而有锐尖头,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脉上有短柔毛;叶柄长1~2厘米,密生细毛;托叶小,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先叶开放;雄花成菜荑花序,圆柱形,长5~10厘米,每苞有副苞2个,苞有细毛,先端尖,鲜紫褐色,雄蕊8,药黄色;雌花2~6个簇生枝端,开花时包在鳞芽内,仅有花柱外露,花柱2个,红色。小坚果近球形,径约0.7~1.5厘米,淡褐色,总苞叶状或钟状,由(1~)2个苞片形成,边缘浅裂,裂片几全缘,有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本品变种川榛的种仁同等入药,川樟的主要特征为叶先端不若正种那样平截,有时圆,从中生出或长或短的渐尖,上面有短柔毛,下面无毛或近无毛;总苞裂片常有齿牙。产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生境分布
生山地阴坡丛林间。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等地。
化学成分
果仁含碳水化物16.5%,蛋白质16.2~18%,脂肪50.6~77%,灰分3.5%。果实含淀粉15%。叶含鞣质5.95~14.58%。
性味
甘,平。
①《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咸,平。"
功能主治
调中,开胃,明目。
①崔禹锡《食经》:"食之明目,去三虫。"
②《日华子本草》:"肥白人,止饥,调中,开胃。"
③《开宝本草》:,"主益气力,宽肠胃,令人不饥,健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研末。
复方
治病后体虚,食少疲乏:榛子二两,山药一两,党参四钱,陈皮三钱。水煎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沙枣花
- 猪毛针
- 椎连栎
- 阿月浑子
- 沼生水马齿
- 泽泻叶
- 猪蹄
- 细叶小羽藓
- 藏三七
- 马肋巴
- 桂花枝
- 泽漆
- 猪脾
- 斜叶榕
- 猪牙皂
- 椆树桑寄生
- 矮醋栗
- 猪母柴根
- 猪毛
- 山大刀
- 棕叶七
- 桉叶
- 毛枝鱼藤
- 止痢蒿
- 菊花脑
- 猪心
- 瓜蒂
- 猪毛草
- 羊蹄草
- 六大天王
- 胡桃油
- 猪脑
- 猪肚子
- 庵闾子
- 小赤麻根
- 梨木皮
- 泽芹
- 甘草梢
- 凤眼兰
- 青脚莲
- 猪毛菜
- 多鳞鳞毛蕨
- 蟹壳
- 砂漏芦
- 棕叶狗尾草
- 猪肝
- 环草
- 埃蕾
- 猪蹄甲
- 矮杨梅皮
- 艾麻草
- 安龙香科科
- 鹌鹑蛋
- 浙地黄
- 浙雁皮
- 猪獠参
- 杜鹃
- 马牙七
- 心叶兔耳风
- 矮人陀
- 獐牙菜
- 梓白皮
- 大叶金花茶叶
- 蝉花
- 凤仙花
- 优若藜
- 黄花稔
- 阿魏
- 地红子根
- 野灯草
- 芦花
- 凹头苋
- 虾蟆脑
- 胡桃树皮
- 猪大肠
- 木蜡树叶
- 对虾壳
- 泽藓
- 阿里红
- 棕板
- 南沙参
- 海莲果
- 大黄花
- 安徽小檗
- 树葱
- 野梨枝叶
- 樟木钻
- 玉蝉花
- 滇榧子
- 大过路黄
- 白石脂
- 黄花山柰
- 白龙穿彩
- 冰草根
- 猪肺
- 雷公藤
- 咸酸蔃
- 乌豆根
- 九香虫
- 樟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