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毡草
《中华本草》:毛毡草
拼音注音
Máo Zhān Cǎo
别名
臭草、鹅掌风、走马风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毛毡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lumea hieracifolia (D. Don) DC.[Ergeron hieracifolium D. Don;Conyza hieracifolia Spreng.]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切段晾干。
原形态
毛毡草 草本,高50-150cm。茎上部有分枝,具条棱,被开展的必绢毛状长柔毛,并杂有头状具柄腺毛,在上部和花序轴被毛更密,节间长1-2cm。叶主要茎生,下部和中部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7-10cm。宽2-3.5cm,先端短尖或小凸尖,基产渐狭下延,近无柄,边缘有硬尖齿,上面被白色短毛,下面被密绢毛状绒毛或绵毛;上部叶较小,无柄,长2-4cm,宽0.4-1.5cm,两面被白色密绵毛或丝光毛,边缘尖齿。头状花序多数2-7个簇生,排列成穗状圆锥花序;总苞圆柱形或钟形;总苞片4-5层,上部淡紫色,外层线状披针形,背面被白色绒毛,中层线状长圆形,背面被疏毛,内层极狭,丝状;花托无毛;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檐部3齿裂;两性花较少数,花冠檐部5稀6浅裂,有疏毛和腺体。瘦果圆柱形,具棱10条,被毛;冠毛白色,糙毛状,易脱浇。花期12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田边、路旁、草地或低山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福建、台湾、贵、云南等地。
性味
味微辛;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泄泻;毒虫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汁涂。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毡草
别名
臭草、臭毛毡草
来源
菊科毛毡草Blumea hieraciifolia (D. Don) DC.,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性味
微辛,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治肠炎腹泻;外用治毒蛇咬伤,肿痒疼痛。
用法用量
全草3~5钱,水煎服。外用鲜全草捣烂取汁外涂,或用全草水煎外洗。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番木瓜叶
- 银扁担
- 佛手柑
- 猫眼草
- 花鱼
- 葫芦茶根
- 小朴松实
- 羊角拗
- 石蜡红
- 黄皮根
- 云实蛀虫
- 泽泻实
- 小天冬
- 黑大豆皮
- 大三叶升麻
- 黄花岩松
- 多鳞鳞毛蕨
- 梓白皮
- 藏报春
- 虫豆
- 砗磲肉
- 吕宋楸毛
- 石南藤
- 豺皮
- 大苦溜溜
- 粉绿益母草
- 大红毛叶
- 石荠宁
- 大红青菜
- 南天竹梗
- 黑点草
- 黑石珠
- 小花老鼠簕果
- 紫椿
- 猪肺
- 蔛草
- 阳桃叶
- 山黄麻根
- 柳叶亚菊蒿
- 金耳环
- 大花柳叶菜
- 黄水芋
- 黄藁本
- 黄栌
- 地蚕
- 草地黄芩
- 鳖血
- 刺蓬花
- 土羌活
- 竹叶菜
- 关东丁香
- 高山大黄
- 还亮草
- 凤仙
- 蝙蝠
- 斑蝥
- 三花枪刀药根
- 斑楮头红
- 括金板
- 野猪蹄
- 青鱼枕
- 宝盖草
- 黄葛树
- 三叶乌蔹莓
- 打米花
- 野兔毛
- 蝴蝶花
- 文冠果
- 珍珠母
- 麻蕡
- 红三七
- 鹅绒藤
- 角果木
- 管仲
- 空柄假牛肝
- 青丝龙
- 滇苦菜
- 一柱香
- 蚕砂
- 石榴叶
- 高寒露珠草
- 番石榴皮
- 秋鼠曲草
- 长叶山芝麻
- 水朝阳花
- 水翁根
- 大昏鸡头
- 天文草
- 鳖甲
- 大黄蜂子
- 两指剑
- 独角牛
- 石刷把
- 云雀
- 竹叶参
- 紫木通
- 绿结鸡骨
- 乌榄
- 高粱乌米
- 金匙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