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蒟
《中华本草》:大叶蒟
拼音注音
Dà Yè Jǔ
别名
小肠风、野胡椒、山胡椒。
来源
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大叶蒟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perlaetispicumC.DC.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大叶蒟 木质攀援藤本,长达10m。枝无毛,干时变淡褐色。叶革质,有透明腺点,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稀椭圆形,长12-17cm,宽4-9cm,先端短渐尖,基部斜心形,两耳圆且常重叠,上面无毛,下面疏被长柔毛,叶脉羽状,但基部常有5条比较明显的掌状脉,最上1对离基5-8cm从中脉发出;叶柄短,一侧长2-5mm,另一侧长6-10mm,被短柔毛;叶鞘长2-3mm。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长约10cm;总花梗长1-1.5cm,无毛;花序轴被毛;苞片阔倒卵形,盾状,有缘毛;雄蕊2枚,花药2室,花丝肥厚,长约1.2mm;雌花序与雄花序近等长,在果期延长并增粗;花序轴密被粗毛;苞片倒卵状长圆形,上面贴生于花序轴上,仅边缘分离,盾状,有缘毛;子房卵形,柱头4,先端短尖。浆果近球形,直径约5mm,果柄与果近等长。花期8-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密林中,攀援于树上或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茎枝圆柱形,表面淡褐色,有细纵纹,叶稍卷折,革质,叶片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0-16cm,宽3-8cm,基部两侧偏斜,常具重叠的两耳,叶背有稀疏的长柔毛;叶柄较短,有柔毛。有时可见穗状花序,花序轴具毛。气香,味辛辣。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活血消肿止痛。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泡酒。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竹菌
- 羊角扭
- 大毛桐子根
- 灯油藤子
- 血桐
- 多蒴曲尾藓
- 狗核树
- 锯鲨肝
- 黑壳楠
- 高原鸢尾子
- 无风自动草
- 排骨灵
- 西瓜子仁
- 蒟蒻薯
- 牛毛毡
- 穿鱼藤
- 对虾
- 鹿筋
- 豆列当
- 对叶油麻根
- 铁丝灵仙
- 蓝靛
- 预知子
- 剑叶铁树
- 大草蔻
- 红茄苳
- 羯布罗香
- 野把子
- 雪山一支蒿
- 马蔺
- 翅果唐松草
- 蠵龟血
- 石青菜
- 紫藤根
- 皋芦
- 樗鸡
- 橙耳
- 轻粉
- 瓦楞子
- 糙苏
- 透明草
- 大粘药
- 刺血红
- 麦斛
- 牛角瓜
- 梓树
- 过墙风
- 葱花
- 桦菌芝
- 芥子
- 石菖蒲花
- 金钱草
- 荜澄茄
- 红豆七
- 香果脂
- 美丽胡枝子根
- 无漏子
- 响叶杨
- 苦竹茹
- 红楠皮
- 龟胶
- 黄接骨丹
- 白芷
- 红牛皮菜
- 将军树
- 岩风子
- 茳芒决明
- 毛血藤
- 齐墩果
- 葎草花
- 虎杖叶
- 四叶参
- 薄荷露
- 金雀花
- 蚯疽草
- 假酸浆
- 山麻根
- 狸骨
- 山荸荠
- 钓樟根皮
- 南牡蒿
- 菜豆树
- 大树三台
- 捆仙丝
- 轮叶八宝
- 马草
- 乌榄叶
- 梅花草
- 胖儿草
- 井边茜
- 石香葇
- 樟木子
- 荷秋藤
- 芦竹
- 蒲棒
- 雪乌
- 薤白
- 野木鱼
- 黄瓜霜
- 钩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