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仁
《中华本草》:梅核仁
拼音注音
Méi Hé Rén
英文名
seed of Japanese Apricot, seed of Mumeplant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种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采收和储藏:将成熟的果实,除去果肉,砸开核,取种仁晒干。
原形态
梅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m。树皮淡灰色,小枝细长,先端刺状。单叶互生;叶柄长1.5cm,被短柔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状宽卵形,春季先叶开花,有香气,1-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直径约1.5cm,宽倒卵形;雄蕊多数。果实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核椭圆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我国各地多已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化学成分
乌梅仁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约0.5%,梅仁含约4.3%。
性味
酸;平;无毒
归经
肺;心;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祛暑清络;益肝明目;清热化湿。主暑气霍乱;烦热;视物不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g。或入丸剂。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妇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绝产: 梅核仁、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长七枚,泽兰子五合,溲疏二两,藁本一两。上六味,末之,蜜和丸。先食,服如大豆二丸,日三,不知稍增。(《千金方》承泽丸)②治代指: 梅核中仁熟捣, 以淳苦酒和敷之。(《肘后方》)
各家论述
1.《吴普本草》:明目,益气。2.《药性论》:除烦热。3.《本经逢原》:清妇人子脏中风气积滞。4.《本草求原》:治暑气霍乱。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梅核仁
拼音注音
Méi Hé Rén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梅的种仁。
化学成分
种子含苦杏仁甙。
性味
①《药性论》:"味酸,无毒。"
②《纲目》:"酸,平,无毒。"
功能主治
清暑,明目,除烦。
①《吴普本草》:"明目,益气。"
②《药性论》:"除烦热。"
③《本经逢原》:"清妇人子脏中风气积滞。"
④《本草求原》:"治暑气霍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剂。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妇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绝产:梅核仁、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长七枚,泽兰子五合,溲疏二两,藁本一两。上六味,末之,蜜,和丸。先食,服如大豆二丸,日三,不知稍增。(《千金方》承泽丸)
②治代指:梅核中仁熟捣,以淳苦酒和敷之。(《肘后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莙荙菜
- 塔黄
- 向日葵
- 金雀根
- 林背子
- 狗爪樟
- 黎豆
- 广枝仁
- 鸱头
- 胜红蓟
- 石吊兰
- 黄荆
- 绣球防风
- 独角莲
- 鹿齿
- 小对叶草
- 降真香
- 牛髓
- 鹿耳翎
- 小叶寄树兰
- 厚叶贯众
- 萝芙木
- 小年药
- 土圞儿
- 橘核
- 厚叶旋蒴苣苔
- 野兔骨
- 将军树
- 益母草
- 黑腺珍珠菜
- 巴豆霜
- 地红子根
- 红果参
- 小九头狮子草
- 海仙花
- 红升麻
- 钓樟根皮
- 白皮
- 草木灰
- 鹬肉
- 鲩鱼胆
- 高粱
- 蛤蜊
- 鳍蓟
- 臭茉莉
- 凤凰木
- 雉
- 黄稔根
- 横经席
- 云苔草
- 水龙胆草根
- 水朝阳根
- 黑龙串筋
- 磁石
- 大叶青木香
- 乌鸡骟
- 黄花夹竹桃叶
- 螃蟹七
- 猕猴桃根
- 朱砂七
- 卵叶寄生
- 苦杏仁
- 木竹子
- 芒
- 九龙盘
- 白花映山红
- 硬骨凌霄
- 甘蔗滓
- 青麸杨根
- 天星藤
- 紫金标
- 波缘假瘤蕨
- 小接骨丹
- 白残花
- 木槿子
- 八月瓜
- 白金古榄
- 白子菜
- 柏枝节
- 广金钱草
- 石莲子
- 雀头血
- 金耳环
- 香雪兰
- 菘菜
- 自消容
- 小朴松实
- 华东木蓝
- 山大黄
- 绿绒蒿
- 十大功劳叶
- 红豆蔻
- 硬水黄连
- 七星鱼
- 鼻烟
- 崖姜
- 紫花苣苔
- 苏铁叶
- 秀丽野海棠
- 野油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