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夜
《中华本草》:行夜
拼音注音
Xínɡ Yè
别名
负盘、屁盘、夜行、屁盘虫、放屁虫
英文名
Night worm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1.《本草拾遗》:屁盘虫有短翅,飞不远,好夜中出行,触之气出也。2.《纲目》:负盘有三,行夜、蜚蠊。行夜与蜚蠊形状相类,但以有廉姜气味者为蜚蠊,触之气出者为屁盘作分别尔。
来源
药材基源:为步行虫科动物虎斑步(虫甲)的全虫。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eropsophus jessoensis(Moraw).采收和储藏:春季至秋季捕捉,捕捉时带手套,捉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
原形态
虎斑步(虫甲),形似斑蝥。体长14-22mm,宽5-8mm。头部黄色,向前突出。触角棕色,头部中央有一块似三角形的黑斑。复眼黑色,卵形突起。头上散生白色短毛。触角鞭状。前胸背板棕黄色,其前缘、后缘及中央黑色。鞘翅黑色,小盾片棕黑色,两鞘翅的肩胛区各有一块黄斑,鞘翅中部也各有一块较大的黄斑。每个鞘翅各有7条几乎平行纵走的脊。足黄色,胫节及跗节棕色。腿节上有较细的黄色毛,胫节密生棕色大毛,跗节丛生棕红色钉状粗毛,后足胫节末端有两个棕黑色的粗大的刺。前胸及后胸腹板黄色,中胸腹板黑色,腹部腹面黑色,可见7个腹节。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潮湿处、田间及石下等处。夏、秋季 夜晚在地面疾走,遇敌时放出黄色臭气自卫。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主寒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跌打瘀痛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5g。
各家论述
《别录》:疗腹痛,寒热,利血。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行夜
拼音注音
Xínɡ Yè
别名
负盘(《别录》),屁盘(陶弘景),夜行(《本草拾遗》),气蠜(《纲目》)。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步行虫科昆虫行夜的全虫。
原形态
体呈篦状,长约2厘米。头部突出,有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丝状,11节。大顋大,末端具齿1枚。前胸部长,有黑色的纵纹;翅鞘有黑色斑纹2个和纵线7条;雄虫的翅鞘达于尾端,雌虫则尚露尾节2~3节。胸的下部黄色,腹部黑色。足3对,色黄,形长,适于步行;跗节5节,雄虫前肢的跗节膨大。幼虫体细长而扁,乳白色,头尾细,中部较粗。
成虫栖于石块及朽木下,昼伏夜出,捕食小虫,遇刺激则于肛门腺放出黄色恶臭的气体。
性味
《纲目》:"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
《别录》:"疗腹痛,寒热,利血。"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西瓜霜
- 血散薯
- 豨仙草
- 血苋
- 辛参
- 血风藤
- 西洋参
- 血人参
- 血盘草
- 血桐
- 血党
- 蘽根
- 血见愁
- 牛心果
- 竹林消
- 葱叶
- 赤小豆叶
- 赤小豆花
- 草果药
- 藏羚角
- 菜豆树
- 赤小豆
- 蚕蛹
- 草本三角枫
- 茶油粑
- 蝉翼藤
- 升登
- 大白药
- 狭叶垂头菊
- 省雀花
- 铁筷子
- 美丽风毛菊
- 掌叶蓼
- 罗锅底
- 庵闾
- 白云瓜
- 水飞蓟
- 紫地榆
- 金雀根
- 紫金标
- 花椒叶
- 肥荚红豆
- 绣球防风
- 大草乌
- 香槐
- 华罂粟
- 中华莛子藨
- 鸬鹚涎
- 红皮
- 无粉报春
- 铁扇子
- 牛眼珠
- 黄木耳
- 狗骨节
- 苏木蓝
- 大狼毒
- 花生壳
- 猪毛蕨
- 淡味当药
- 地朝阳
- 乌蔹莓五加
- 建兰叶
- 苦楝花
- 鸱肉
- 蕨菜
- 裂叶秋海棠
- 花脸细辛
- 墓头回
- 散血藤
- 鸡肝散
- 蟋蟀
- 萱草
- 屎咕咕
- 接骨草
- 东北桤木
- 南瓜须
- 钻地风
- 血当归
- 石青菜
- 黑及草
- 鸢脑髓
- 铁落
- 凤尾参
- 长春花
- 白马阴茎
- 龙鳞草
- 大枣
- 茱苓草
- 跌打草
- 七爪风
- 椴树
- 喜树皮
- 异木患
- 刮筋板
- 竹节草
- 蛇接骨
- 稻草
- 红椋子
- 鸡翮羽
- 红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