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药
《中华本草》:大白药
拼音注音
Dà Bái Yào
别名
小白前、蛆藤、大对节生、大掰角牛、小白药
英文名
Griffith Condorvine, Root of Griffith Condorvine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大白药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rsdenia griffithii Hook. F.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洗净,切碎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茎灰褐色,有皮孔;小枝灰绿色,干后髓中空。节间长达6cm。叶对生;叶柄长达4cm;叶片宽卵形,长7-10cm,宽5-7cm,先端钝尖,基部近心形,几无毛;侧脉约6对团集聚伞花序腋生,多数叠生;花萼5裂,外面被柔毛,内面基部有5个腺体;花冠白色,近钟形,花冠简内面被倒生柔毛,花过裂片5,向右覆盖,内面被短柔毛;副花冠裂片钻状或狭披针形,基部宽而肉质;花粉块1个,直立;子房无毛,花柱圆柱状,柱头伸出花冠喉部之外。蓇葖果木质,长圆状,长达9cm,直径约4cm。种子扁,有薄膜质的边,先端具白色绢质的种毛。花期秋季,果期冬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密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南部。
化学成分
茎含4种三萜:大白药醇(griffithol),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龙吉甙元(longispinogenin)和墨西哥仙人常皂甙元(chichipegenin)[1]。
性味
味辛、苦、性平、有毒
归经
心;肾经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络;止血接骨;解毒消肿。主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痈肿疔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白药
拼音注音
Dà Bái Yào
别名
小白药、蛆藤、大对节生、大掰角牛
来源
萝藦科牛奶菜属植物大白药Marsdenia griffithii Hook. F.,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碎,晒干,研粉。
性味
苦、涩,凉。有毒。
功能主治
止血接骨。外用治外伤出血,骨折。
注意
禁与百草霜同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大白药
拼音注音
Dà Bái Yào
别名
小白药、蛆藤、大对节生、大掰角牛
出处
《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为萝摩科植物大白药的全株。全年可采,切碎晒干。
原形态
攀援藤本,高10余米。茎圆柱形,灰褐色,有明显的木栓质皮孔,幼枝绿色,无毛,在节上稍膨大。单叶对生;坚纸质;卵圆形至长圆状卵圆形,长8~13厘米,宽5.5~8.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圆形,上面绿色,下面黄绿色,全缘,侧脉4~5对;叶柄长1~4厘米。聚伞花序腋生,花小。蓇葖果厚,肉质。种子有冠毛。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于高寒山谷地及山坡上。
性味
麻苦涩,凉,有毒。
功能主治
止血接骨。治外伤出血,骨折,疮毒。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撒患处或捣烂敷。
注意
禁与百草霜同用。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铁筷子
- 无粉报春
- 地骨皮
- 黄樟
- 栀子花根
- 野牡丹根
- 高粱泡根
- 萆薢
- 凤尾参
- 白千层
- 龙葵
- 鲫鱼脑
- 牛骨
- 地精草
- 山槟榔
- 关木通
- 纤枝山柑
- 芭茅果
- 了哥王
- 金背枇杷果
- 老鼠竻
- 苦草
- 薄荷脑
- 蛤蟆草
- 枇杷花
- 小寸金黄
- 窄叶鼠李
- 鳍蓟
- 行夜
- 西瓜霜
- 血散薯
- 豨仙草
- 血苋
- 辛参
- 血风藤
- 西洋参
- 血人参
- 血盘草
- 血桐
- 血党
- 蘽根
- 血见愁
- 牛心果
- 竹林消
- 葱叶
- 赤小豆叶
- 赤小豆花
- 草果药
- 藏羚角
- 菜豆树
- 赤小豆
- 蚕蛹
- 草本三角枫
- 茶油粑
- 蝉翼藤
- 升登
- 大白药
- 狭叶垂头菊
- 省雀花
- 美丽风毛菊
- 掌叶蓼
- 罗锅底
- 庵闾
- 白云瓜
- 水飞蓟
- 紫地榆
- 金雀根
- 紫金标
- 花椒叶
- 肥荚红豆
- 绣球防风
- 大草乌
- 香槐
- 华罂粟
- 中华莛子藨
- 鸬鹚涎
- 红皮
- 铁扇子
- 牛眼珠
- 黄木耳
- 狗骨节
- 苏木蓝
- 大狼毒
- 花生壳
- 猪毛蕨
- 淡味当药
- 地朝阳
- 乌蔹莓五加
- 建兰叶
- 苦楝花
- 鸱肉
- 蕨菜
- 裂叶秋海棠
- 花脸细辛
- 墓头回
- 散血藤
- 鸡肝散
- 蟋蟀
- 萱草
- 屎咕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