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菜
《中华本草》:石青菜
拼音注音
Shí Qīnɡ Cài
别名
脸皮、石头菜、华被萼苣苔
英文名
Herb of Chinese Chlamydoboea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地质学毛苣苔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lamydoboea sinensis (Oliv.) Stapf [Parabosea sinensis (Oliv) Burth]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蛛毛苣苔 矫小半灌木,高约25cm。根状茎粗短,圆柱形,黑褐色,有极密的环纹;茎常弯曲,幼嫩部分有褐色毡毛,节间短。叶对生;吉柄长2.5-6cm;叶片长圆形、长圆状状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4-16cm,宽1.5-5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宽楔形,略偏斜,边缘近全缘或有不明晃浅齿,上面有蛛丝状毛,很快变无毛,下面褐色毡毛。聚伞花序腋生,有长梗,花密集;苞片大,绿白色,状匙形;花冠紫色,钟状,长约1.6cm,下部稍呈囊状,5裂片近相等,圆形;雄蕊2,内藏,花药先端粘合,退化雄蕊3;药盘环状;子房线形,花柱极短。蒴果长约3cm,狭圆柱形,螺旋状扭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2200m的林下及坡石缝中或陡崖上。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咳平喘;凉血止血。主痢疾;肝炎;咳嗽;哮喘;荨麻疹;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研末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青菜
拼音注音
Shí Qīnɡ Cài
别名
厚脸皮、石头菜、华被萼苣苔
来源
苦苣苔科被萼苣苔属植物宽萼苣苔Chlamydoboea sinensis (Oliv.)Stapf,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咳平喘。用于黄疸型肝炎,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痢疾;外用治荨麻疹。
用法用量
2~3钱。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石青菜
拼音注音
Shí Qīnɡ Cài
别名
石头菜(《云南中草药选》),门听(壮名)。
出处
《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为苦苣苔科植物中华被萼苣苔的全草。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26厘米。根茎短粗,柱状,黑褐色,有极密的环纹。叶对生,紧接;叶片坚纸质,卵圆形至长圆形,长3~7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至斜心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浅褐色,密被小茸毛,边缘有浅齿;叶柄长2.5~5.5厘米。聚伞花序腋生;基部有迟脱落的大苞片;花葶长约11厘米;花淡紫色。钟状,5裂。蒴果狭圆柱形,长约2厘米。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长于林下及山坡石缝中。分布云南、广西等地。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凉血止痢。
复方
①治痢疾,哮喘:石青菜一至三钱,煎服。
②治荨麻疹:鲜石青菜适量,煎水洗患处。(性味以下出《云南中草药选》)
③治外伤出血:石青菜干粉适量包敷创面。(《文山中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白药
- 铁筷子
- 无粉报春
- 地骨皮
- 黄樟
- 栀子花根
- 野牡丹根
- 高粱泡根
- 萆薢
- 凤尾参
- 白千层
- 龙葵
- 鲫鱼脑
- 牛骨
- 地精草
- 山槟榔
- 关木通
- 纤枝山柑
- 芭茅果
- 了哥王
- 金背枇杷果
- 老鼠竻
- 苦草
- 薄荷脑
- 蛤蟆草
- 枇杷花
- 小寸金黄
- 窄叶鼠李
- 鳍蓟
- 行夜
- 西瓜霜
- 血散薯
- 豨仙草
- 血苋
- 辛参
- 血风藤
- 西洋参
- 血人参
- 血盘草
- 血桐
- 血党
- 蘽根
- 血见愁
- 牛心果
- 竹林消
- 葱叶
- 赤小豆叶
- 赤小豆花
- 草果药
- 藏羚角
- 菜豆树
- 赤小豆
- 蚕蛹
- 草本三角枫
- 茶油粑
- 蝉翼藤
- 升登
- 狭叶垂头菊
- 省雀花
- 美丽风毛菊
- 掌叶蓼
- 罗锅底
- 庵闾
- 白云瓜
- 水飞蓟
- 紫地榆
- 金雀根
- 紫金标
- 花椒叶
- 肥荚红豆
- 绣球防风
- 大草乌
- 香槐
- 华罂粟
- 中华莛子藨
- 鸬鹚涎
- 红皮
- 铁扇子
- 牛眼珠
- 黄木耳
- 狗骨节
- 苏木蓝
- 大狼毒
- 花生壳
- 猪毛蕨
- 淡味当药
- 地朝阳
- 乌蔹莓五加
- 建兰叶
- 苦楝花
- 鸱肉
- 蕨菜
- 裂叶秋海棠
- 花脸细辛
- 墓头回
- 散血藤
- 鸡肝散
- 蟋蟀
- 萱草
- 屎咕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