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芝麻
《中华本草》:大山芝麻
拼音注音
Dà Shān Zhī Mɑ
别名
山油麻、假芝麻。
来源
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剑叶山芝麻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licteres lanceolata DC.采收和储藏:冬季采挖根部,洗净泥沙,切片,晒干。
原形态
剑叶山芝麻 灌木,高1-2m。小枝密被黄褐色星状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3-9mm,密被星状柔毛;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5-7.5cm,宽2-3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钝,两面均被黄褐色星状短柔毛,尤以下面为密,全缘或近先端有数个小锯齿。花簇生或排成长1-2cm的聚伞花序,腋生;花细小,长约12mm;萼筒状,5浅裂,被茸毛;花瓣5,红紫色,不等大;雌雄蕊柄基部被茸毛;雄蕊10,花药外向,退化雄蕊5,条状披针形;子房5室,每室有胚珠约12个。蒴果圆筒状,长2-2.5cm,宽约8mm,先端具喙,密被长绒毛。花期7-11月。
栽培
1.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气温25-30℃时生长较快,秋后生长缓慢。对土壤要求不严,耐旱耐瘠。以疏松、含腐殖丰富的壤土栽培为宜。[br]2.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按行距35cm开沟,沟深3-4c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后稍镇压,浇水,保持土壤湿润,15-20天出苗,当苗高20cm左右,按行株距35cm×35cm开穴移栽,每穴栽苗2-3株,栽后压紧,浇足定根水。[br]3.定植后,第1年中耕除草3-4次,并结合追肥。第2年后,每年中耕除草3次,并在春、夏和秋、冬季各追施堆肥或厩肥1次,施肥后进行培土。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上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
辛;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感冒发热;咳嗽;麻疹;痢疾;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地涩涩
- 红血藤
- 漆大姑根
- 鱼鳖金星
- 秋海棠
- 当归藤
- 山海螺
- 花叶九节木
- 小地柏
- 玉带海雕
- 狗脊贯众
- 小白花苏
- 直杆蓝桉叶
- 天浆壳
- 木麻黄种子
- 鳢鱼
- 瓶蕨
- 凤仙根
- 蜡瓣花
- 羽萼
- 假菠菜
- 鲱鱼
- 红果冬青根
- 椎连栎
- 淡味当药
- 花花草
- 铺地蜈蚣
- 宜梧叶
- 朱兰
- 广枣
- 水泽兰
- 百药煎
- 炙甘草
- 玉簪
- 白龙穿彩
- 粗腿羊肚菜
- 小对叶草
- 小赤麻根
- 花叶矮沱沱
- 橘核
- 甘土
- 飞天蠄蟧
- 罗布麻
- 川木通
- 芦子
- 山豆根
- 葛菌
- 卷毛耳草
- 痰药
- 裂叶秋海棠
- 川鄂山茱萸
- 棕榈根
- 树扁竹
- 鹳骨
- 梅露
- 红子仔
- 竹兰草
- 还亮草
- 蚕豆荚壳
- 牛膝茎叶
- 小草
- 红郎伞
- 六蛾戏珠
- 新疆藁本
- 五眼果树皮
- 海龟胶
- 酱头
- 露兜竻蔃
- 龙须菜
- 棉子油
- 南天竹梗
- 雉
- 麦饭石
- 南方露珠草
- 泥胡菜
- 牛毛草
- 牛髓
- 脓见愁根
- 南沙参
- 牛舌头
- 马齿苋
- 钮子药
- 牛泷草
- 鸟不企
- 牛骨
- 盘龙参
- 蚯蚓
- 苹果皮
- 菩提树花
- 催产草
- 黄荆
- 尿桶弓
- 人参须
- 福建柏
- 柠檬桉叶
- 牛耳枫子
- 牛肋巴
- 牛蹄
- 女贞子
- 扭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