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大姑根
《中华本草》:漆大姑根
拼音注音
Qī Dà Gū Gēn
英文名
twig and leaf of Eriocarpous Glochidion
出处
出自《广州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毛果算盘子Glochidion eriocarpum Champ.ex Benth.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ochidion eriocarpum Champ.ex Benth.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晒干。
原形态
毛果算盘子 常绿灌木,高0.5-2m。枝密被淡黄色扩展的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2mm,被密毛;托叶钻形,长3-4mm,被毛;叶卵形或狭卵形,长3-9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截平或圆形,全缘,上面榄绿色,下面稍带灰白色,两面均被长柔毛,下面尤密,侧脉4-6对,下面网脉稍明显。花淡黄绿色,单性同株;雄花通常2-4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4-10mm,被毛;萼片6,长圆形,先端锐尖,外被疏柔毛,雄蕊3;雌花几无梗,通常单生于小枝上部叶腋内,萼片6,长圆形,长2.5-3mm,其中3片较狭,两面均被长柔毛,子房扁球形,密被柔毛,5室,罕4室,花柱短,合生呈圆柱状,直立,约为子房长的3倍,均密被长柔毛,顶端5裂。蒴果扁球形,顶部压人,具5条纵沟,直径8-10mm,密被长柔毛,先端具圆柱状稍伸长的宿存花柱。种子橘红色。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1600m的山坡、山谷阳处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味苦;涩;性平
归经
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主肠炎;痢疾;牙痛;咽喉痛;乳腺炎;皮肤湿疹;烧伤;白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患研末撒。
复方
治肠炎,痢疾:漆大姑干根一至二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
《广州常用草药集》治疴呕痧症,炒熟煎茶可治红白痢症。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漆大姑根
拼音注音
Qī Dà Gū Gēn
出处
《广州常用草药集》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毛果算盘子的根。
功能主治
《广州常用草药集》:"治疴呕痧症,炒熟煎茶可治红白痢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
复方
治肠炎,痢疾:漆大姑干根一至二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九仙草
- 假菠菜
- 绿绒蒿
- 细叶桉
- 仙掌子
- 橄榄
- 梅核仁
- 莙荙菜
- 塔黄
- 向日葵
- 金雀根
- 林背子
- 狗爪樟
- 黎豆
- 广枝仁
- 鸱头
- 胜红蓟
- 石吊兰
- 黄荆
- 绣球防风
- 独角莲
- 鹿齿
- 小对叶草
- 降真香
- 牛髓
- 鹿耳翎
- 小叶寄树兰
- 厚叶贯众
- 萝芙木
- 小年药
- 土圞儿
- 橘核
- 厚叶旋蒴苣苔
- 野兔骨
- 将军树
- 益母草
- 黑腺珍珠菜
- 巴豆霜
- 地红子根
- 红果参
- 小九头狮子草
- 海仙花
- 红升麻
- 钓樟根皮
- 白皮
- 草木灰
- 鹬肉
- 鲩鱼胆
- 高粱
- 蛤蜊
- 鳍蓟
- 臭茉莉
- 凤凰木
- 雉
- 黄稔根
- 横经席
- 云苔草
- 水龙胆草根
- 水朝阳根
- 黑龙串筋
- 磁石
- 大叶青木香
- 乌鸡骟
- 黄花夹竹桃叶
- 螃蟹七
- 猕猴桃根
- 朱砂七
- 卵叶寄生
- 苦杏仁
- 木竹子
- 芒
- 九龙盘
- 白花映山红
- 硬骨凌霄
- 甘蔗滓
- 青麸杨根
- 天星藤
- 紫金标
- 波缘假瘤蕨
- 小接骨丹
- 白残花
- 木槿子
- 八月瓜
- 白金古榄
- 白子菜
- 柏枝节
- 广金钱草
- 石莲子
- 雀头血
- 金耳环
- 香雪兰
- 菘菜
- 自消容
- 小朴松实
- 华东木蓝
- 山大黄
- 十大功劳叶
- 红豆蔻
- 硬水黄连
- 七星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