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刺
《中华本草》:蜈蚣刺
拼音注音
Wú Gōnɡ Cì
别名
马椒、止血丹、马胶根、接骨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多叶花椒的根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oxylum multijugum Franch.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挖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叶,晒干。
原形态
攀援状灌木。茎枝木质,灰褐色,着生下弯如鸟嘴状的皮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纸质至革质,边叶柄长可达60cm;叶轴背面着生下弯而短小的皮刺;小叶柄长不及1mm;小叶21-51,歪斜的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为长圆形,长2-4cm,宽1-1.5cm,先端急尖或钝而略斜,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对称,边缘有不明显的细锯齿或近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青绿色,散生腺点。聚伞花序腋生,长达15cm;苞片细小;萼片4,卵形,长约1.5mm,边缘薄膜质;花瓣4,青色,卵状长圆形,长约2mm;雄花的雄蕊4,长3-4mm,药隔先端有色9泽较深的腺点一颗;退化心皮短小。果梗长3-6mm;心皮4,成熟的通常1-3,紫红色;分果爿有略粗大的腺点,先端几无喙嘴状突起。种子卵珠形,直径4mm,黑色,光亮。花期4-6月,果期7-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湿润的环境。以排水良好夹沙土或冲积土较好。[br]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四川地区于2-3月播种。整地作苗床,开1.3m宽的畦,畦上开横沟,沟距33cm,深约7cm,播幅约10cm。把种子连牛粪粉匀撒沟里,每1hm2用种子22.5-30kg,播后施入畜粪水,上覆草木灰1cm厚,再盖1-2cm厚的细土。培育2-3年,苗高1m左右时,即可移栽。于3-4月把幼苗挖起,稍加修剪,使成1-2个主干。在选好的地上,按行、株距2-2.5m开穴,每穴栽苗1株,盖土压紧,再盖土与地面齐平,最后浇水定根。[br]田间管理 幼苗出齐后,注意拔草。苗高10-13cm时匀苗,每隔7-10cm留苗1株,并中耕除草、追肥1次。在8月、11月各再中耕除草1次,并在11月中耕除草后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移栽后,当发出新芽时,松土、追肥1次,同时插设支柱。以后每年冬季都松土、追肥1次,同时把下部过多、过低的枝条剪除。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杂木林中林缘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叶为羽复叶,小叶21-51,叶片卵状披针形,长2-4cm,宽1-1.5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两侧不对称,全缘,或有不明显细齿,绿色,有光泽,下面有众多黑色小腺点;叶轴有倒钩刺。叶革质。气弱,味辛、苦。
性味
辛;苦;温;小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接骨止血。主风寒湿痹;牙痛;骨折;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香油调搽。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铁草鞋
- 霹水草
- 桃仁
- 蒲儿根
- 蜈蚣萍
- 大金刀
- 毒鱼藤
- 空筒泡
- 丝瓜花
- 通天连
- 滴水珠
- 陈火腿骨
- 红根
- 苦天茄
- 长春七
- 问荆
- 峨眉耳蕨
- 栲栗果壳
- 空心花
- 红马蹄乌
- 望江南
- 草果药
- 苕叶细辛
- 竹叶菜
- 柄果槲寄生
- 陈仓米
- 王瓜
- 鹅内金
- 豆腐浆
- 皮哨子
- 山吴萸果
- 问题特
- 蛤蚧
- 赤芍药
- 朱顶红
- 无腺橉木
- 貒肉
- 峨参叶
- 铁箍散
- 苦蘵
- 铁粉
- 毛白杨
- 猕猴骨
- 圆柏果
- 真藓
- 竹节树
- 豺肉
- 盐蛇
- 无柄卫矛
- 铁棒锤
- 川谷根
- 文殊兰
- 南天竹叶
- 樟树子
- 土贝母
- 苦蘵果实
- 剑叶铁角蕨
- 舞草
- 小叶石楠
- 蜈蚣
- 过山风
- 阴(句黾)
- 铁线透骨草
- 辟汗草
- 篦齿蒿
- 赤扬
- 棘胸蛙
- 陀罗紫菀
- 破骨风
- 赤楠蒲桃叶
- 文蛤
- 铜钱细辛
- 铜线草
- 蜗牛壳
- 疬子草
- 半枫荷根
- 鸱头
- 通天草
- 穗花杉根
- 煨姜
- 鹅血
- 羊心
- 陈芥菜卤汁
- 苦丁
- 黄锁梅根
- 地灵根
- 苦竹笋
- 峨参
- 蚂蚁花根
- 两色鳞毛蕨
- 矮地茶
- 红花山牵牛
- 铁箭岩陀
- 鹅臎
- 铁色箭
- 凉喉茶
- 砂仁壳
- 淡味当药
- 大巢菜
- 红接骨草